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的启示(第五集)

普贤行愿品,净空法师

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第五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04-07-05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昨天讲到第六愿「请转法轮」以及第七愿「请佛住世」,这两愿在今天我们读到的时候会产生无限的感慨。佛法常住在世间,这个世间人就有福报,佛法如果不住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就会有很多的灾难。也许同修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如果我们还记得第一天跟大家报告的,你细细想想,这个原因就不难得知。世间人为什么会有灾难?天灾,自然灾害,那是属於依报,佛说过「依报随著正报转」,换句话说,是随著人心所感,因此有福报的人住在那个地方,地也有福了,「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只有佛才能教导我们怎样去修福,修真实的福德,佛不在世,谁教我们修福?我们想修福、想行善,到底这个世间哪一桩事情是福,哪一桩事情是善,往往我们不能够辨别。尤其「福」与「善」有许多不同高低的层次、广狭的范围,唯有诸佛菩萨对於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所以他有能力、有智慧开导我们、教导我们,我们大家才真正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世界才有和平,人民才有真正的安乐,这是为什么我们要「请转法轮」,为什么我们要「请佛住世」。这两条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不容易。

  在佛教传记里面,宝志公时代,就是梁武帝的时代,有一个故事。在那个时候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他的法号叫宝香,叫宝香禅师,他在四川这个地方住了很多年,也以种种方便法劝大家断恶修善。当地的风俗,每逢季节都杀生祭祀鬼神,这位法师每年都苦苦的劝导他们不要造这个杀业,没人听他的,不但没人听,反而讥笑他,法师也非常难过。有一年,四川学佛的有一位居士到京城,宝志公住在京城。我们晓得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的,我想此地大概也有拜梁皇忏的,《梁皇忏》就是宝志公编的,宝志公编了一个拜忏的仪规,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从这里流传下来的。宝志公就问四川来的这位居士,他问他一句话,他说:「你们四川的香贵不贵?」来的这个人讲:「我们四川的香很贱」。宝志公问的是宝香禅师,「贵不贵?」是大家会不会尊重他、宝贵他,是问这个意思,听话的人听错了,以为烧的香贵不贵,他说「我们的香不贵,很便宜,很贱」,贱就是很便宜。宝志公听了之后就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他听不懂宝志公的话,过几天他就回四川了,他去见宝香禅师,宝香禅师就问他:「你见到志公了吗?」「我见到了。」「宝志公对你说了些什么话?」「他问我四川的香贵不贵?」禅师说:「你怎么答覆的?」「我答很贱,结果宝志公就说『贱为什么不走?』那我就听不懂了」,宝香禅师听了点点头。

  过了几天又有一个祭祀的法会,大众还是杀许许多多的生,杀牛、杀羊、杀猪来祭祀,宝香禅师这一天跟从前完全不一样,他在庙门口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就像池塘一样,里面灌满水,这一天他也参加他们的祭祀法会,人家吃鱼吃肉,他也跟著大吃,那些人都觉得法师今天跟从前不一样,从前都劝我们不杀生,今天跟我们来吃肉,很希奇。吃完之后,法师走到预先挖的大坑旁边,他一张口,吃下去的鱼吐出来都是活的,在水里面游,吃的这些鸡鸭一个个吐出来都是活的,这个神通一现把大家都看呆了,吐完之后,法师站在那里就往生了。这是说明一个事实,真正得道高僧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我们对他不尊重,他就应当要走。宝志公跟他讲,这个地方的人不尊重你,你说法人家都不相信、不听,你在这里干什么?你还不走吗?他就走了。

  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要用什么方法?绝对不是金钱,绝对不是享受,绝对不是假名。我在这里盖很大的寺庙来供养法师,能留得住吗?留不住。我这里有很多的财富,很有钱,钱,法师也没有看在眼睛里头,他一分也不要。我这里给你做什么董事长,给你做什么住持,他也没兴趣。所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东西是留不住法师的。这些东西能留住的,这个法师没道,心不清净,还有这些染污。真正留不住,我们要请他在这里常住用什么方法?只有一个方法,以真诚心、清净心接受法师的教诲,依教奉行。只要能真正跟法师学习,你就是给法师住茅蓬,一天给他一点粗茶淡饭,他也不会嫌弃,为什么?他住在这个地方是欢欢喜喜看到同修们如法修行,各个将来出离三界,开悟证果,他喜欢的是这些。如果在这个地方听经的人很多,几千人来听,开悟的一个也没有,他要不要来?他不要来,这么多人听经为什么还不来?这么多人来听是凑热闹的,那不是真的。我这个地方听经的人不多,只有十个、八个,可是里头开悟的就有五、六个,他来不来?他马上就来了,这么多人开悟那还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理解佛法的真假,哪是真佛法,哪是假佛法,怎样是真修行,怎样是假修行,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请法师来弘法利生,如是,请法师要常住在这个世间,在这个地区教化这一方众生,那就更要加倍的努力精进,如说修行,能有这样的心,这样的愿,这样的行持,我想必定有感应。佛法里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求个菩萨、求个修行证果的人到新加坡来,常住在这里弘法利生,哪有求不到的?一定可以求得的。这是我们讲到此地,把这个怎么求的理论与方法贡献给诸位同修。

  十大愿王虽然有十条,实际普贤的大愿只有七条,这个七条就讲到圆满,后面还有三条总说回向,属於回向。通常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到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众生,菩提、法界、众生,第八愿「常随佛学」就是回向菩提。佛,菩提,菩提是佛。也就是说我们学佛要想真正有成就,好老师固然是成败之关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真正有成就的一定有好老师指导他,除一位好老师之外,还要有好的同学、同参道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在一块研究讨论,所以师与友非常重要。另外还有一桩重要的事情,要有一个好的榜样,这也很重要,使我们的修学有真正的目标,这个学习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就有,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孟子就学孔子。孟子发心求学的时候,孔老夫子已经死了,已经不在了,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间,他就依照孔老夫子的著作,他就读,如说修行,读不懂的就向孔老夫子的学生请教,向子思、子贡这些人请教,请他们讲解、指点。他学得很成功,学得跟孔老夫子一模一样。我们尊称孔子为至圣,尊称孟子为亚圣,亚是次一等,圣人,比孔老夫子次一等,尊称为亚圣,可见得他学得很成功。这种方法在中国称之为私淑弟子,就是老师是上一代的。以后在中国,孟子这种学习的方法在后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