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37):听师父说话(2)

上课也不是为了一定要去理解什么,而是为了达成彼此包容对方的目的。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经要一页一页地读,头要一个一个地磕。 师父转述刚刚接待的一个企业家的话,做事情需要品牌和平台,这跟佛法有相通的地方。

  上课也不是为了一定要去理解什么,而是为了达成彼此包容对方的目的。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经要一页一页地读,头要一个一个地磕。

  师父转述刚刚接待的一个企业家的话,做事情需要品牌和平台,这跟佛法有相通的地方。

  一个人很难去代表什么,弘法利生必须要借助一个平台,需要有一个身份,众生认这个,就必须要遵循这个规律,宁可在大庙睡觉,不能在小庙办道,人多,产生的共业就不一样,对周围的影响也不一样。

  历史上,在不同的时期,寺院的建筑无论是艺术上还是规格上,标准都是非常之高的,建不好,实际上是标志着佛教的衰落。

  寮房无所谓,出家人不讲究这些,殿堂一定要建好。

  无论是搞建筑还是做别的事情,都有三个过程,发心、过程、结果,有了发心,还要有过程,最后才有结果。否则,光发心,没有行动也不行。

  做事情要培养自己的细微的心,敏锐的心,规范的心。

  一个人说话要中道,不能讲过头话,讲过头了,做不到,不行,但是也不能不讲话,不讲话,渐渐就会被人当成没有用的人,所以要讲得恰到好处。

  帮别人解决问题不见得一定要给对方讲道理,有的时候态度好一点就可以。

  入夜,师父还讲了很多,关于寺院建筑、讲话、解决问题的这些话似乎是可以听的明白的,但是,后面关于做事、用心这些话,听的还是文字,没有具体的体会和对事项背景的理解,不太容易领纳,先记下来,以后慢慢理解。

  送师父回寮房的时候,上楼梯,师父讲了几句很逗的话,我想我是理解了,师父说,要有距离感,才有希求心,隔一段时间讲一些,你们就听得进去。

  夜谈中,师父还有一些话,自己还没有理解,留着在以后的沙弥日志里摘录下来,听师父的这些开示,要么结合事项,要么结合经论。否则,听来听去,就是声尘和文字。难以产生真实的觉受。

  师父的最后一句,我的理解是,一个出家人,要弘法利生就要有方法,真的想利益别人,想让他人有所启发,行菩萨道,就必须想方设法策发对方的希求心,才能做到,否则,怒斥别人为什么对如此珍贵的佛法没有希求心,别人也不会有希求心,自己捶足顿胸低头,慨叹他人对佛法没有希求心,别人也还是没有希求心,凭添彼此的烦恼而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