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日志13
在很多传记里都能看到和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学修一样的方式,应该说,龙泉寺还是很传统的,外表显得很现代,有很多新事物,新名词,讲座啊,交流啊,接待啊,还能上网。 但是,骨子里没有离开传统,当然,我指的传统是内心的那个东西。在自己的内心里静静的摸索、寻找,那种感觉,我想,古代的丛林里也应该是这样的吧。把向外的心掉转过来,然后一切就开始了。 之后,所面对的东西虽然和以前还是一样,但对内心的作用就有本质的区别了,我不知道古代丛林搞不搞生命故事,从听说来的,好像是没有,所谓生命故事,就是僧团里的人互相讲讲自己的过去,而且要求讲的很详细,过去的特殊政治年代里有“痛诉革命家史”的说法,跟这个差不多。 把自己所有过往的事情都一股脑地讲出来。 一开始,对这个不太当回事,自己也讲了一次,60分钟,人生这么多年,怎么可能一下子讲的完,怕别人听着起烦恼,就事先问了问前面的法师,法师说,讲生命故事如果能给别人带来欢喜就带来欢喜,不能带来欢喜就带来启发。 启发不敢,带来点欢喜吧。 自己也没有启发。别人有没有也不清楚。后来,又有一个同修开始讲生命故事,他讲的很长很长,渐渐就失去了结构和逻辑,大家都听得没有了耐心,出于礼貌,坚持地听了下来。再提生命故事,就有点头疼了。 但是,有了向内的思维习惯后,就能迅速把这个心态调整过来,下一次,无论他讲的好不好,乱不乱,正好可以练一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有多大的耐力和安静的能力。 静静地坐着听别人讲不好听的东西比听别人讲生动的故事对修行者来说,似乎更有意义和价值。 这个念头来了,就好办多了。 这一次的生命故事依然讲的没有逻辑,乱作一团,但是,一些很珍贵的认知被捕捉到了,所谓性格改变命运,那么性格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一个小孩子从小到大,常常有一个很固定的性格,然后被周围的环境再熏染,最后形成现在这样的人生,于是,就可以确定是前世的业以及后世所造的业。 性格是从前世带来的。有的人天生坚强,有的人柔弱,有的人勇悍,有的人谨慎,因为性格的缘故,面对同样的境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每一个生命故事中的人生痛苦对当事人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但是对另一个人就会觉得非常的可笑。比如,一个同修小的时候被父母冤枉偷了自家的花生,然后无比气愤,如今三十九岁说起来都会愤慨不已,而我就觉得太可乐了,因为我小的时候整天就是琢磨着偷家里点东西吃,如果少了点什么,肯定是我干的。根本就没有冤枉这一说。 还有一个同修讲了一个他的亲人去世的事情,讲到泪下。但这个故事也没有打动我,和他一起悲伤,因为我经历过不少亲友去世。因为佛法的缘故,而没有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