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1980年在美国阿拉巴马演讲(6)

问:人死了会不会转世到另外一个星球? 答:转世是真的,但是佛教教学不是以这个为中心,这是佛教附带讲的。佛教所讲的,就是今天讲的,这是它的中心。你有智慧,整个宇宙你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点疑惑都没有,

问:人死了会不会转世到另外一个星球?

答:转世是真的,但是佛教教学不是以这个为中心,这是佛教附带讲的。佛教所讲的,就是今天讲的,这是它的中心。你有智慧,整个宇宙你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点疑惑都没有,所以他求的是智慧。

问:法师,您讲佛教不是迷信,是一种教育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今人。因为我是搞自然科学的,可是讲到转世的问题,我对这个不太……。

答:实在讲,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样一样都加以解释,都给它理论,都给它解释,真正达到了圆满的教育效果。像佛像,在中国供养的佛像都很慈祥,XZang供的佛像都很凶,那个面貌看起来很恐怖,中国人要看到那尊佛像,早就远远的离开,才不看它。中国人心裡面慈悲和平,所以你慈祥,他现得比你还慈祥;XZang人,游牧民族凶悍,你凶悍,我比你还凶悍。XZang的佛像如果拿到中国,中国人不要,中国的佛像拿到XZang去,XZang人瞧不起中国人,认为你太懦弱了,你就晓得它的教学是方便多门。所以在每个地区,每个不同的环境,他有不同方法,但精神不变。

问:所以像孔子讲的因材施教?

答:对,是因时因地,是千变万化,没有定法,《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佛无有定法可说,没有定法。有原则,原理原则决定相同,方法是随时可以变的。

问:佛法讲到对世界上一切事情都不应该执著,都是假相,那麽对于佛法本身来讲,我们要接触佛法应该採取什麽样的态度?是採取执著的态度,还是不执著的态度?

答:佛法开始是执著,到最后叫你抛掉。因为你开始不执著,你就没有办法入门,所以开始是择善固执,到一个阶段之后,这个固执去掉。

问:佛教现在在印度是宗教还是教育?

答:印度的佛教,在公元一千年的时候,回教徒征服了印度,征服印度之后,佛教在印度就灭亡。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裔逃到XZang,他那时候定居XZang(后藏)就没再回去,所以现在印度实在讲这一千年当中没有佛教。最近有传进去,有中国去的、有锡兰去的,印度可以说现在才开始。这是回教不了解佛教的文化,他们这是狭隘的民族意识,把佛教消灭。现在大陆共产党对佛教没有认识,这没有认识当然也不能怪他,只能怪本身自己搞成迷信的色彩,那怎能叫人家相信?这实在是很可惜。

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二页。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最大的差别就是菩提心。大乘人一定要发菩提心,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什麽叫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这是修学大乘一定要有的。四愿实在说只有一愿,第一愿最重要,「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众生」在佛法裡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广义的说法,也就是这个名词的本义,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做众生,这就不仅包括动物,植物、矿物,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所以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就狭义而说,专指有情,我们现在讲动物,这个说法从人的范围扩大多了。四弘誓愿主要是讲有情众生,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有感情的。「度」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帮助他、协助他,他有苦难我们帮他解决,他有迷惑我们帮助他破迷,度众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在佛法都是用「度」字来含摄,这个愿非常的广大。为了要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成佛道,你本身要有能力,否则的话,有这个愿没有能力,这个愿是空的,这个愿永远不能实现。要具备什麽样的条件才能够帮助众生、造福社会?中国人常讲「品学兼优」,要有良好的品德与学问。底下两愿就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学问,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成就自己的品德,「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成就自己的学问,有品德、有学问才能造福社会。末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麽要有这一愿?没有这一愿,我们对于社会、对于众生的贡献不能够圆满,为什麽?智慧、品德没有达到最高峰就不会圆满,所以一定要成就佛道,成佛道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由此可知,后面三愿都是要圆满第一愿,四弘誓愿是以第一愿为中心。修学大乘佛法都称之为菩萨,菩萨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具备这四大弘愿,这四愿就是菩提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给我们解释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裡面给我们讲的是「至诚心,深心,迴向发愿心」,说的名词不相同,意思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说法合起来看,菩提心的意思就很清楚。菩提心跟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确实完全相同。儒家讲「诚意」就是菩提心裡面讲的「直心、至诚心」。儒家讲「正心」是把菩提心的深心跟大悲心合在一起,合成一个;佛法也就是把儒家「正心」分开来讲,分开成两个,两个就更详细。直心就是菩提心之体,就是至诚。至诚,诚的定义,过去曾国藩在读书笔记裡面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非常符合佛法所说的,他的定义说「一念不生谓之诚」,也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诚」。如果心裡头有一物,这就不诚,就不是真心。真心起作用,这个作用ㄧ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对自己就是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心,对自己心地清淨,这是最高的享受;对别人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观经》裡面讲「迴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将自己所做一切功德与大家共享,这叫「迴向」。「发愿」,就是前面的四弘誓愿,发愿能够利益大众、造福大众,这个心量非常广大。真正要将菩提心显发出来也不是个容易事情,每个人都想发这个心,心发不出来,实在讲这个心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麽发不出来?佛跟我们讲有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去掉。障碍是什麽?一个是烦恼,前面讲的断烦恼,另外一个就是所知,所以有「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两种障碍,一个叫「烦恼障」,一个叫「所知障」,障碍我们自心本具的菩提大觉,所以心发不出来。儒家讲的也是讲这桩事,所以在「诚意正心」之前有「格物致知」,实在讲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佛法裡面讲的破烦恼障、破所知障。「物」就是物欲,就是欲望,格物就是把物欲捨弃,把物欲放下。「格」是格斗,我们要跟五欲六尘格斗,一定要战胜它,也就是要克服它。「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致知」就是佛法裡面讲的「学法门」,然后意才能诚,心才能正。诚意正心底下的效果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以平等心看待天下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法常讲的佛知佛见。佛菩萨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来观察世间。儒家实在讲是提出个大纲,而佛法讲得非常详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