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1980年在美国阿拉巴马演讲(4)

佛教教育,实在讲现在真正明瞭的人并不多。我跟方先生学习的时候就问他,您的佛法从哪裡学来的?他告诉我,在抗战时期,他在中央大学教书的时候,曾经有一次生病,病得很重,那时中大在重庆,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峨

佛教教育,实在讲现在真正明瞭的人并不多。我跟方先生学习的时候就问他,您的佛法从哪裡学来的?他告诉我,在抗战时期,他在中央大学教书的时候,曾经有一次生病,病得很重,那时中大在重庆,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上什麽都没得看,没有报纸杂志,什麽书都没有,都是佛经,没事情就翻佛经来消遣,这样一接触之后才晓得佛教真正有非常殊胜、非常好的东西,他是这样接触的。以后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互相在一块研究讨论,那时候佛教界裡面有很多居士们,他们对于佛教的造诣往往超过出家人,超出很多。所以方先生从那个时候起,他告诉我,他就没有离开过佛经。他对佛经之熟,在台湾可以说任何出家人都比不上,一大段一大段的经文他能够背诵得出来,真的是了不起。给我们讲学的时候引经据典,在哪一部经、哪一卷,他都是背诵的,这不能不佩服。佛教是教育,要认清这一点。底下我们探讨它教学的纲领,它教学的纲领很多,我们取它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各宗各派共修必修的标准,这是无论佛教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宗派就像现在大学院系一样,每个宗底下有分派。由此可知,它的内容确实博大精深,我们一生学它一部分都学不完。大乘佛法,「三福、三皈、四弘、六度、十愿」为教学最高指导纲领。这五个小科目我再跟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观经》「三福」,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裡面,给我们讲佛法修学基本的三条戒,一定要遵守,而且我特别强调,它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由此可知,这是很重要的基本科目。第一条裡面有四句,「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佛法到中国来会被中国人那样的欢迎、爱戴,有它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古人说六经都是《孝经》的注解。由此可知,儒家是以孝为中心,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思想上。人不能够孝敬父母,诸位想想看,他还能对别人有真正的好处吗?不可能。不敬父母而敬别人,必定有企图,如果没有企图,这讲不通。中国古代的制度也是选举,选举的方式不像现在,所以中国古时候的制度不是不好,实在是好。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师在那裡弘法二十五年,我们也是老朋友,我对他非常尊敬。他看到今天世界大乱,他问我:你到底是赞成民主,还是赞成强人政治?我说:我还是喜欢皇帝时代,天下太平。他说:你思想落伍了,封建思想。说老实话,是真的,好的帝王真正爱老百姓、爱国家,他的措施往往非常的正确。以前的选举是什麽人负责选举?地方官吏,地方官吏的选举是他政绩裡面最重要的一条。你在这个地方做地方官,县市长,三年当中不能替国家举荐一位人才,你就会被免职,你政治办得再好也不行。你所治理这一大片土地内这麽多的人民,裡面一个好人都没有吗?所以其他的办得再好,国家也不要你。他推荐的标准是什麽?举孝廉,举是选举。打听这个地方哪位是孝子,他能够孝父母就能够忠于国家,就会爱老百姓。第二个条件是廉洁,廉洁就不贪污。所以从前选举的标准是孝、是廉,孝扩大就是忠,就是爱民;廉洁,自己守本分,不会做贪官污吏,选拔这样的人出来,有道理,我觉得比现在的制度要好得多。所以第一个教给我们要「孝养父母」,父母之恩决定不能忘记。这个观念外国人没有,怎麽给他讲他都想不出来,外国人没有孝道的观念。「奉事师长」,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所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建功立业,这是父母跟师长两方面要教的,所以教育一定要配合。尊师重道,现在师道没有了,所以今天社会之乱,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这还得了!天下大乱。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说老实话,他决定不敢为非作歹,他做了坏事情父母受侮辱,人家瞧不起,他念念当中要做好事,荣宗耀祖,父母在社会上有体面,到哪裡去人家讚歎,不能叫父母没有脸见人,这比法律约束的力量大得太多,这是道德良心的约束。孝道谁来教?父母不能教,父母不能说「儿,我是你的父亲、母亲,你应该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儿子要是问「我为什麽要孝顺你?」怎麽好讲?说不出口。所以老师教他孝顺父母,父母教他尊师重道,这是两方面教的。老师说「你是我的学生,你应该尊重我」,这句话也说不出口。所以是这样教成功的。你才晓得从前老师跟父母结合成一体,想成就这个小孩,所以对老师尊师重道。大概我这个年龄以后就没有了,我还念过两个月的私塾,以后就改成小学,改成学校,是民国二十二年的时候,进私塾。那个私塾是在祠堂,请一位老先生。拜老师,父母陪到我一道去,先拜孔夫子的牌位,拜孔老夫子,至圣先师,然后请老师上座,父母都是三跪九叩首,拜老师,再送上礼物。你想想看,老师要不负责教这个学生,怎能对得起他的父母?这样隆重的礼节,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真教。所以在古时候,老师自己的儿子去考,考不取,人家不笑话,老师教的学生要没有考取,他的儿子考取了,那他就不要做人了。为什麽?一个地方的人批评他有私心,你教你儿子就考取,你教的学生都没有考取,那就不能做人了。所以从前师徒如父子,老师对学生的爱护超过了儿女,所以学生对老师的恩德是一生都不能忘记。孝养父母,对于老师也是一样要孝养,老师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学生一定要照顾,这是师道。这是讲教育的大根大本,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儒跟佛观点完全相同。所以佛法一到中国来会被这麽欢迎,因为这跟我们讲的一样,没有违背,而且比我们讲得更详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培养慈悲心,佛法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与人方便,要大慈大悲。「大」的定义是心地清淨,看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不杀生,不但不杀生,尽可能避免恼害众生,恼是叫众生生烦恼。你想想看,都不愿意叫人家为我而生烦恼,怎麽会害人?人人都能存这个心,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自然和睦相处,天下一家,这是佛教给我们三福的第一福,「修十善业」。十善是最基本的道德信条,第一个就是不杀生,第二个是不偷盗,第三个是不邪淫,这是讲身三善。再一个是口,口是不妄语,不欺骗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别人听到难过;第四个是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口四善。再来就是不贪、不瞋、不愚痴,意三善。身、语、意合起来,十善业,这是佛教给我们必须要修学,这十善,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实在讲这三条是有层次的。第一条,刚刚亲近佛,佛就教给他。第二条是教小乘阿罗汉,这个地位高,教小乘的。小乘真正入佛门了,教给他要「受持三皈」,「三皈」,下面我们会讲到。「具足众戒」,「戒」是戒律,佛所制定的戒律。戒律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戒律有小乘戒、有大乘戒,小乘戒就是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大乘戒就是儒家所讲的「兼善天下」,所以儒家只讲两个原则,不像佛法讲得很具体。独善其身是一个人相处,没有第二个人在,你应该怎样做法,还是不能放逸,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还要修敬,修慎重。菩萨戒就是入众,与人相处之道,所以菩萨戒是与大众相处的规范,这是戒律。「不犯威仪」,威仪就是今天所讲的礼节、礼貌,佛法非常重视礼节,威仪是礼节。第三条是对大乘菩萨讲的,「发菩提心」,到后面我们会说到。「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放在第三条,这个我在过去读经很多年,对于这一句还怀疑,为什麽?「深信因果」应该摆在第一条,也就是对我们大众教学,怎麽会对菩萨?菩萨不相信因果吗?佛对我们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都讲得很多、很详细,难道菩萨不晓得吗?所以困惑了很多年。到以后讲《华严经》才真正体会到这个因果是特别的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这我后头注解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的确很多菩萨都不知道,这是确实的,所以此地有「深信因果」。这部经是《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是淨土三经之一,这裡面是讲念佛成佛的因果,所以才体会到这个意思。要「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就是要帮助别人,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为人演说」就是这个意思。前面十句都是自利,最后一句就教我们利他,自利利他。「如此三事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淨业正因」,由此可知,非常重要。佛一开端要我们从这裡学起,不管你学显教、学密教,禅宗或者是教下,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所以这是各宗各派共同必修的科目。所以佛法从哪裡下手?从哪裡学起?从孝顺父母做起。没有不孝顺父母、不尊重师长的佛菩萨,确实找不到,要从这裡做起。第二个共同科目就是三皈,这个非常重要。学佛一定要接受三皈,接受三皈就是成为真正的佛弟子。三皈就是我们常讲的拜老师,拜哪位老师?拜佛,佛是我们的老师。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三」就是讲的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法、僧在此地是讲自性三宝,这个诸位要知道,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把三皈依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很清楚,非常之难得。通常我们在经论裡面看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不懂什麽意思,往往会错意思。佛是佛像,法是经典,僧是出家人,意思搞错了。佛家也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皈依它,它怎麽靠得住?靠不住。所以六祖大师不用这个名称,他把意思翻出来,我们看起来就不会误会,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淨」,这个我们一看就很容易明瞭,不至于错会意思。底下他老人家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佛就是前面所讲的大智大觉,大智大觉是自己本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头来的,是自性觉。我们现在无论处事待人接物都迷惑,迷而不觉,所以我们很苦。佛教给我们从迷那裡回过头来,要依觉,从今之后要觉而不迷,这就对了,这叫做皈依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