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净土法门因是一切法门的根本和归宿,故禅、教、律、密各宗之人多皆兼修净土。 其四:净土法门是究竟畅佛本怀的法门,不但净土三经广谈净土法门,其他诸大乘经典也兼说净土。 契机方面是指: 其一:这一特殊法门,与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门不同,而是仰仗佛的慈悲愿力摄受往生西方的。 其二:这一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已证等觉的菩萨,下至具足惑业的凡夫。 其三:无论钝根众生,还是一乘上士,均不须历劫的熏修,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号,就能于现生即可往生西方; 其四:这一特殊法门,念佛行人一旦往生,永不退转,即生成办佛果,下手易且成功高,用力少且得效速。 其五:这一特殊法门,即便是将堕地狱的五逆十恶之人,只要得蒙善知识的开示,彻底深信净土法门,发恳切的求生誓愿,勇猛念佛,十念乃至一念亦能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正因为净土法门是佛陀一代所说法门中最适合末法众生的根性,最为契理契机,所以大师“破一大时节因缘”密护诸宗,力弘净土。 2、印光大师的净土往生生因观点 往生前导:信愿(信西方极乐、西方弥陀的真实不虚,确信净土法门是现生了生脱死的不可思议的惟一法门;发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誓愿) 往生正行:念佛(口念耳听的持名念佛) 往生助行: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等。 往生关键:信愿与念佛的统一,正行与助行的兼并。 人生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赋予了大乘佛教的入世行化精神,但又不同于外道的纯救济。 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作为诸佛度生的权巧方便,应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它必须是兼仗佛力的; 第三,它必须以厌离生死和娑婆世界为往生的前提: 第四,它必须以信、愿、行三法的统一为往生的动力; 第五,它不要求明心见性,也不要求断惑证真,只须真信、切愿地专心持佛名号。 这就是说,不论是什么根机,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论学佛有多久,只要能“真心厌离娑婆世界之苦,正信阿弥陀佛的伟大愿力,正信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并诚心诚意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将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哪怕你仅仅念了一声佛号,也照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以了生脱死为根本,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而绝不可有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他说: “凡诵经、持咒、礼拜、仟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3、印光大师的“兼仗佛力”思想 在“自力”与“佛力”问题上,大师一贯强调弥陀的本愿力不可思议,虽然主张“佛力”,但又不废“自力”,因为大师所谓的“佛力”是相当于“自力”而言的。大师认为,之所以念佛众生能够往生西方是因为弥陀本愿力不可思议、众生自性力不可思议、法门功德力不可思议,是由此三力相合成就的结果。 4、印光大师的“带业往生”思想 . 大师认为净土法门的殊胜在于“带业往生”,曾大力提倡,但大师又强调说: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其中尤重持戒,认为并不是“带业往生”就是可以不持戒,以致肆意再造恶业。因为佛法只摄一切善人,绝不摄一恶人。故大师主张应以极惭愧心、极仰信心念佛求生西方。 5、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渊源 大师一生效仿庐山慧远大师的“结社念佛”之风,别号“继庐行者”,创建苏州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乃至发动组织各地念佛会的成立;禀承善导和尚的专修净宗意旨大力弘宣他力本愿念佛思想;依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拣别禅、净界限,独倡净宗;又以“儒佛双合之美”劝令行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阐扬“万善同归净土”之旨;又继续和发扬了藕益大师的“信愿”与“持名”的并重思想;特别是对彻悟祖师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具足信愿,持佛名号”的十六字箴言,终身服膺。 六、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实践 1、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为入道基础 大师一生极力宏扬净土法门,而又却极力倡导“敦伦尽分”。因为欲往生西方,只有念佛之心与佛之愿力相合方能感应道交,感应了,就能确保往生,若不得感应,那就不能高枕无忧了。所以大师强调说: “修净土者,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师以尽到为人的本分,作为求生西方的基础,他是没有忽视佛教在人间的重要意义。 2、提倡“因果报应”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特别重视“胎教” 大师认为若不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家庭教育,则无法劝人止恶向善;若不提倡念佛求生西方,则难免六道轮回。所以,大师一生极力痛诫世人,畏于恶果,莫造恶因;勤修善因,而得善报。并勉励众人凡所修善,莫求后世福报,唯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苦海,方为究竟。印祖生前流通《安士全书》、 《了凡四训》数百万册,提倡家庭教育,主张以胎教为重。 3、以“处家宏法”、“居尘学道”最为适合时代需要 清末民初之际,汉传佛教在某些寺院存在“三滥”现象,即“收徒滥”、 “传戒滥”、“传法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以致佛教日渐衰微。大师针砭时弊,特别是有憾于雍正皇帝的废除僧考制度,任人随意出家。故大师不但自己不收出家徒弟,亦不轻易允许他们出家,特别是严诫女众的任意出家,常劝人以“居尘学道”、 “处家宏法”为要。因为修行是不分出家与在家,但要出家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倒还不如在家敦伦尽分做个称职的学佛居士,拥护佛法,摄化群众。大师不轻易允许佛弟子出家可窥其设想之周到,利众之心切,不愿见其出家,扮不好角色而苦恼;而望其以在家孝敬师长,感化大众,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佛法利济众生的好处。这一思想,正促进了净土法门的深入民间。 4、诚敬惭愧,以苦为师 大师的念佛秘诀是: “诚与恭敬”。他尝云: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祖与吴璧华书云: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竭诚恭敬念佛,当知此人非娑婆之久客,必定是净土之佳宾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