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净土教立场以华严配净土的深刻意义,则在于借用华严的心性本体及智境来作其净土论所标示的实相净土。在此,净土三经之类所描述的西方净土已被心性本体所替代,七宝琉璃世界更是收缩在了心土智境中。“‘夫心是即土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净土净,法而如故。’此语岂非西方注脚?”[29]因而净土法门既圆极无碍,且更殊胜方便,“自性海中,具有如是自在功德,一切现成。是故一句圣号,无复烦词,十念功成,顿超多劫。……总皆法界性海,无作无为,不思议力所现,非自非他,自他具足,……是谓捷中之捷,径中之径,舍此不修,是真愚痴。”[30]对袁宏道的这种议论,智旭特别点评曰,此乃“千古不易之论”。事实上,以心性为净土本体,在天台与净土相配中也可得到言之成理的诠释。贤首之净与台教之净的分别,主要还是在宗派立场,心性本体论无疑是各种调和说的万能法宝。而“坐落于华严”的净土论,实际不仅“在理观上加深加广,开拓了净土法门的视界,”[31]还对解脱之路进行了设计改造。 至于主张禅净双修,显然有永明延寿的深刻影响,也是延续到明末多被推重的修行主张。净土之教不知何时开始被视为中下之说,因而利根参禅,钝根念佛,净土修行常为禅者所不屑。事实上净土信仰实为各宗所共持,且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融透禅教之净修是势之所趋,但是禅净兼修还是逐渐倡导才展开的。其中延寿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当中自然有《万善同归集》的苦口婆心的劝导,而其所谓的“禅净四料拣”,即:“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十人九得度;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则可能更打动人,影响更直接广泛。此虽然并未在延寿着作中查到出处,但它贴着延寿的标签流传很广。[32]到明中末时期,禅净结合已受到大多高僧的推崇,形成一定潮流之势。综合相关形式不尽相同的议论,不难发现,使这种结合成为可能的基本点不外于一“心”。正所谓:“念佛者念此心也,看教者看此心也,持咒者护此心也,参禅者参此心也。”[33]而以华严合禅合净者,则又从理事无碍,进而事事无碍上加以调和,从而丰富了净土理论并提高了净土教的地位。《西方合论》尤其突出。袁宏道明确说:“窃附先哲,分别诸句,用彰一乘,庶使观者知净土法门,摄一代时教,毋为笼侗禅宗,轻狂义学,狂惑云而。”[34]又说:“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曰:彼学愚夫愚妇之为。余尝论其非鄙愚夫妇,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35]若如“今世禅人,皆云一超直入,不落功勋,尚不求作佛,何况往生?”[36]袁宏道将只求顿悟者称为“顿悟堕”,同时主张欲生净土者,当真参实究。所谓“借念佛警绵,可提参禅之怠;借参门洞彻,可坚净土之归。适两相资,最为稳实。”[37]总之在《西方合论》中,净土之教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圆极之教。“禅教律三乘,同归净土海,一切法皆入,是无上普门。”[38] 由有关资料看,袁宏道的《西方合论》正式付梓流行,大概是在他去世近十年的时间,由喝石老人如奇促成,“以报袁先生法施之恩。”[39]再后则被智旭收入《净土十要》。而且智旭还作了评点,对其大加赞扬,称:“袁中郎少年颖悟,作断一时禅宿舌头,不知者以为慧业文人也。后复深入法界,归心乐国,述为《西方合论》十卷,字字从真实悟门流出,决无一字踏袭,又无一字杜撰。虽台宗堂奥尚未诣极,而透彻禅机,融贯方山、清凉教理无余矣。”[40]还曾说“净土一门……往往视作曲为中小,不知其至圆至顿,普被三根,须将《妙宗钞》与《西方合论》二书深玩熟思,庶可破邪计算。”[41]这是将袁书与四明知礼的书相并论以指示学人。虽然智旭因是天台学人而遗憾袁宏道未依台家学说,但仍给予《西方合论》极高评价。 由以上浅略考察分析可见,净土之教在明末时期的昌盛,是在相关社会、文化背景下佛教发展的一种选择,同时也是由于一些学识见解深厚高明并信仰虔诚者自觉而积极的倡导,使之发扬光耀了一番。袁宏道及其《西方合论》即是其中突出的亮点。 原载: 《佛学研究》 http://www.plm.org.cn/qikan/fxyj/ 注释: [1]《明史》卷二八八。 [2][8]彭际清《居士传》卷四十六。 [3]《袁宏道全集·曹鲁川》。 [4][9][20][22][37]袁宗道《西方合论序》。 [5][10][13][18]《珂雪斋集》卷十八,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 [6]李贽《焚书》卷首,袁中道《李温陵传》。 [7]袁宏道《德山麈谈》。 [11][19]袁宏道《西方合论》自序。 [12]《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14]《袁宏道集笺校》。 [15]智旭《灵峰宗论》卷二。 [16][17][31][32]圣严《明末佛教研究》。 [21][23][25][29]袁宏道《西方合论·刹土门》。 [20]《大正藏》经疏部四。 [24][36]袁宏道《西方合论·见网门》。 [26][27][28][34]袁宏道《西方合论·教相门》。 [30][35]袁宏道《西方合论·缘起门》。 [33]湛然圆澄《宗门或问》。 [38]袁宏道《西方合论·部类门》。 [39]如奇《西方合论标注跋》。 [40]智旭《评点西方合论序》。 [41]智旭《灵峰宗论》卷五。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