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东晋慧远法师〈法性论〉义学的还原(9)

”如此则僧肇在写〈无知论〉见便见到了〈法性论〉。 由上推论,远公发表的〈法性论〉约当于本文“早期法性论” 的部份,亦即未受罗什及僧肇〈答疏〉削代之前。其年代应稍 早于 405年。 (注2) 《维摩诘不思议经集注

          ”如此则僧肇在写〈无知论〉见便见到了〈法性论〉。
      由上推论,远公发表的〈法性论〉约当于本文“早期法性论”
      的部份,亦即未受罗什及僧肇〈答疏〉削代之前。其年代应稍
      早于 405年。

(注2) 《维摩诘不思议经集注》卷 3,《佛教大藏经》 (台北:佛教
      出版社,1983),124册,页136。

(注3) 同(注2),页140。

(注4)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大正藏》卷45,页122-143。

(注5) 梁僧祐,《高僧传.释慧远》,《大正藏》卷50,页359。

(注6) “初问答真法身”后有“远领解曰”一段,当是远得什答书后
      又答。“次问真法身寿量”处亦有“乘来答云”之语。

(注7) 出处同(注6)。


                        51页

 

(注8) 《大正藏》卷45,页136。

(注9) 梁《高僧传.释慧远》:“去月法识道人至,闻君欲还本国,
      情以怅然。先闻君方当大出诸经,故未欲便相咨求。若此传不
      虚,众恨可言。今辄略问数十条事,冀有余暇,一一为释。”
      《大正藏》卷50,页359下-360上。

(注10)《大正藏》卷45,页136。

(注11)唐道宣,《广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卷30,
      页492,。

(注12)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9,《大正藏》卷55,页65。

(注13)《出三藏记集》卷10,《大正藏》卷55,页72。

(注14)《大正藏》卷28,页810中、下。

(注15)《大正藏》卷28,页810中。

(注16)《大正藏》卷28,页811下。

(注17)僧睿,〈大品经序〉,《出三藏记集》卷 8,《大正藏》卷55
      ,页53中。

(注18)生公南返,携去肇公闻《大品经》(译于 404A.D.)后所作的〈
      般若无知论〉。又《法华经》译于 406年,生公在其《法华经
      疏》言:“聊于讲日,疏录所闻。”显然是参加了讲席。然译
      于同年的《维摩经》,生公亦有疏。但察其内容,于重要名相
      的定义,泰半没有沿用什公所传。故可能 406年前半译《法华
      》,后半译《维摩》生公未及听完《维摩》即因故南返。
      刘遗民间僧肇〈疏〉中言:“去夏末,始见生上人示〈无知论
      〉。”符合生公在年中(夏天)离长安返庐山的推测。又肇公在
      答刘遗民〈疏〉中,顺便附上其与维摩听次所录的《维摩经注
      》亦多少表示生公未及闻此经也。故生公南返的年代推定在
      406年夏。

(注19)刘遗民问僧肇〈疏〉云:“去年夏末始见生上人”,故生南返
      若为 406年,〈问疏〉当写于 407年。

(注20)僧肇答刘遗民〈疏〉云:“得去年十二月疏并问”,显见〈答
      疏〉写于 407之后一年(408)。

(注21)《肇论》,《大正义》卷45,页155-157。

(注22)《大品》卷一〈习应品〉,《大正藏》卷8,页223上。

(注23)《大正藏》卷8,页847下。

(注24)〈大智论抄序〉言“无当”、“无照”、“二谛同轨”、“法
      无异趣”,且不言“自然”。

(注25)〈大智论记〉:“(弘始)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出三
      藏记集》卷10,《大正藏》卷55,页76。

(注26)慧远,〈大智论抄序〉,《出三藏记集》卷10,《大正藏》卷
      55,页76。

(注27)拙著,〈关河古义〉,《肇论研究论文集》 (台北:西莲净苑
      ,1985)。

(注28)《出三藏记集》卷11,《大正藏》卷55,页77。

(注29)《出三藏记集》卷10,《大正藏》卷55,页68。

(注30)《大正藏》卷55,页49。

(注31)《出三藏记集》卷8,《大正藏》卷55,页59。

(注32)同(注29)。

(注33)《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大正藏》卷45,页123上。

(注34)《广弘明集》(台北:新文丰,1976),卷15,页206-208。

(注35)《广弘明集》(台北:新文丰,1976),卷 3,页92-493。


                        52页

 

(注36)《高僧传.竺道生》:“年至具戒,器鉴日深,性度机警,神
      气清穆。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大正藏》卷50
      ,页366。

(注37)远公,〈沙门不敬王者论〉有“冥神”、“冥传”、“冥缘”
      之词,〈三报论〉有“冥符告命”一句。

(注38)梁宝亮集,《大涅槃经集解》,《佛教大藏经》 (台北:佛教
      出版社,1983),册129,页1-686。

(注39)《荆州隐士刘□传〉,《广弘明集》(台北:新文丰,1976),
      卷19,页272。

(注40)僧睿于〈毗摩罗诘堤经义疏序〉中谓以罗什所传般若来冲量,
      “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出三藏记集》卷 8,
      《大正藏》卷55,页59上。

 

                        53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