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正理点滴论》讲记之一(3)

佛教衰败的原因何在,很复杂。大概可以概括为这么几点: 首先,佛教的外现形式僵化了。这该怪谁?佛教本来是活泼泼的,你只要掌握了佛教的根本精神,就随着时候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我们佛教徒把它

佛教衰败的原因何在,很复杂。大概可以概括为这么几点:

首先,佛教的外现形式僵化了。这该怪谁?佛教本来是活泼泼的,你只要掌握了佛教的根本精神,就随着时候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我们佛教徒把它给僵化了。咱们知道,佛教创立时的社会背景是怎么样呢?当时刹帝利反对婆罗门的权威需要理论武器,释迦牟尼初创的佛教恰好应机。对于婆罗门,咱们老在说,可是咱们并不清楚,所以,这会儿对于婆罗门我就多说两句。

印度有一本《梨俱吠陀》,这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献,实际上这是一本文学作品。因为在以前,文史哲都不分家,文学作品同时就是历史作品、哲学著作,象中国先秦的《春秋》、《国语》等,你说它们是历史著作也好,是文学作品也好,甚至到了汉朝,象咱们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你很难说它到底是历史还是小说,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怎么理解都成,一般都说这是赞扬《史记》的,我看把它看成揶揄《史记》的也行。理解成“若历史都象《史记》这样的写法的话,中国就没有历史学家了;要是文学作品都象《史记》这样写的话,文学作品就没有韵味了”,就是说,在历史著作中,《史记》的文学性第一,在文学作品中,《史记》的历史价值最高。这就使人想起乾隆与刘墉比谁的字儿写得好,刘墉说,你的字儿在皇帝中是第一,我的字儿在臣子中是第一。这不还是说你乾隆的字儿没有我刘墉的字儿好——鲁迅的意思就是说,历史不能象《史记》这样写,若在现在,最多可以说它是纪实文学,这就把《史记》排除在了历史著作之外;文学作品也不能象《史记》这样写,这就又把《史记》排除在了文学著作之外。

《梨俱吠陀》也是这样一部著作,它是赞颂各神、祭祀各神的诗集。人们为什么要赞颂神灵、祭祀神灵呢?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己要是有什么愿望的话,可以通过祭祀神灵而实现自己的愿望,这跟中国古人打仗也要先拜拜神是一样的。我的祭祀是否有效呢,这主要是看我祭祀的仪式是否准确无误,可是祭祀的仪式、方法是很复杂的,比如说赞歌的某个音节轻呀重呀、高呀低呀,某个手势怎么个作法呀等等,要是有一个音符错误了,或者有一个手势错误了,则我的祭祀就无效。这祭祀既然这么的复杂,一般人都难以掌握得了,就得有一些人专门干这事儿,久而久之,专门祭祀的人就成了一个阶级,这个阶级人们都很尊重,这个阶级就成了精神贵族,人们称之为婆罗门。为什么叫婆罗门,婆罗门这个词的原意是啥,我问了好多人,都说不清,韩老师说婆罗门这个词是从梵转化来的,“梵”与“婆罗门”这两个词在梵文中有时候就是一样的。祭祀就是要与梵(在印度“梵”是最高的神)沟通的,通过祭祀可以让梵来满我的愿望,于是,人们就把专门掌握祭祀的人干脆称之为梵的代言人,后来干脆就也称为梵了。既有梵又有梵的代言人,梵叫梵,梵的代言人也叫梵,怎么区别呢?我们为了把梵的代言人和梵区别开来,于是就把梵的代言人说成婆罗门,把梵说成梵。婆罗门是最高阶级,第二阶级是刹帝利――王公贵族、官僚阶层,第三阶级是吠舍,第四阶级是首陀罗。人都是自高自大,婆罗门说自己是最高阶级,而王公贵族可不服气,他们说他们才是最高阶级,他们就有争论。婆罗门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抓意识形态的,他们极力强调祭祀的神圣、重要,从意识形态上加强自己阶级的权威,当然了,还有具体的做法,比如说提高祭祀仪式的收费定额等。最后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宗教――婆罗门教。

在刹帝利阶级中,本来就有反婆罗门教的情绪,他们时不时地散布怀疑祭祀仪式的言论,这时候佛教出现,强调关键是精神上的解脱,这就给刹帝利阶级反婆罗门提供了理论武器,得到刹帝利阶级的拥护,于是就传扬开了。

问:为什么吠舍和首陀罗不说自己是最高阶级?

就象我是县长的话我可能想努努力争取当个市长什么的,他就不会想努努力争取当个国家领导人,根本就想不到的;我要是部长级的话,则我就可能想努努力争取当国家领导人。人都是这样,人的理想都是努努力可以琢磨的。

在阿育王时代,由于阿育王穷兵黩武,后来需要怀柔,部派佛教刚好出现;在印度奴隶制度开始崩溃的时候,当时社会上人们的心里万念俱灰,空宗于是得到大力弘扬……我们看,佛教虽然本质没变,但在外观上都是与时代相适应的。六世纪后,印度群雄割据,战乱不止,佛教这时候的反应有些迟钝,这才导致了佛教危机。

第二、佛教理论的异化。这个主要是密宗的关系,就是说这个密宗,我们不好给它定位,说它是佛教吧——贼头贼脑的,你说它不是佛教吧——里边儿也有佛教的内容。就象咱们现在的“中国佛教”一样,身份儿都是可疑得很。我在杭州佛学院听说胡晓光给学僧们讲课时说中国的华化佛教象台、贤、禅、净等其实统统都是附佛外道!当时的佛教――密宗,不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自己的独立品格,与婆罗门教结合在一起,纠缠不清,这样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原来的中观、瑜伽,这是一脉相承的,但到密宗这儿,一下子割裂了。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佛教就不行了。

第三、外来侵略势力的致命打击。过去我们经常强调外来的伊斯兰打击,这实际上不是根本因。

另外,我想,是不是还有这么一个原因:佛教存在得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掌握高深佛教义理的精英,一个是群众基础。佛教的义理到后来越来越表现得细密,使得群众基础丧失,因为人们都不懂呀。我们再看玄奘法师译经,他译了大经大论之后,还随顺中国人的习性译了《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在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是净土宗和禅宗,玄奘法师之时,禅宗还不明显,只有净土宗,所以玄奘法师就译了净土经典。

插问:你不是对禅宗有看法吗?

这没什么,我的东西都是顺口胡扯出来的,大家不要老记在心中。禅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唐朝!唐朝的佛教是什么样子?那是佛教在中国已经成熟了的时候,各家各派的理论体系都建立完成了,各家各派的理论都是庞大复繁,一般信众看见佛教就头大,此时出现了禅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禅宗是对经院佛教的反叛,是对原始佛教的回归。

关于这个《正理点滴论》,并没有权威的本子,比如《因明正理门论》,虽然有玄奘法师的本子、有义净法师的本子,但玄奘法师的本子是权威,《因明入正理论》就是玄奘法师的译本权威,而这个《正理点滴论》现在还没有公认的权威本子,咱们就把几种本子都拿来参照。象韩老的译本、剧宗林先生的本子、王森先生的本子、杨化群先生的本子等。咱这一次用的是韩老的译本。韩老是把藏文本译为汉文本的,藏文本是谁译的呢?是“班智达利他贤及XZang译师具觉慧等”由梵文译为藏文的。班智达就是精通佛法的学者,剧宗林先生说是精通十明的大学者,十明是什么?是指十地菩萨所具有的十种智明,又叫十种神通:他心智明、天眼智明、宿命智明、未来际智明、天耳智明、神力智明、分别言音智明、色身庄严智明、真实智明、灭定智明。或者说是:知众生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着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