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主讲:蔡礼旭:老师 一(2)

首先是「视思明」。比方说你今天看我站在这里,你看我非常消瘦,就会明白我的胃不好。「君子务本」,一定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本立而道生」。你找不到根本,于事无补。一个人瘦是因为胃不好;胃不好是因为他很会

首先是「视思明」。比方说你今天看我站在这里,你看我非常消瘦,就会明白我的胃不好。「君子务本」,一定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本立而道生」。你找不到根本,于事无补。一个人瘦是因为胃不好;胃不好是因为他很会紧张;所以面对紧张的人,我们就要以非常温柔的眼神看他。所以,夫子思想的核心就在一个字:「仁」。当我们越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心里那份作为中国人的荣耀油然而生。全世界只有一种文字涵摄人生的智慧和哲学。中国“六书”造字,把天地万物的道理涵摄在文字里面,硕果仅存,独一无二。这个「仁」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意思是两个人——自己和他人。这个字告诉我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呢?道理不一定是正反直接转过来。不一定要“施于人”,要站在他人角度观察以后再定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一个人要招待自己的岳父。岳父住在山上,好不容易来趟城里,他觉得很兴奋。这个人因为住在城里,很少吃到地瓜,于是他买了许多地瓜来招待岳父。三天以后,岳父桌子一拍,生气地走了。回去后跟邻居说:“我这女婿看不起我,我在山上每天都吃地瓜,现在到他家去,也不拿点好吃的给我,还是给我吃地瓜!”你看,很多人很善良,但是善心做了错事,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所以这个「仁」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要观察以后,他需要了,我们再“施于人”。所以诸位同学,你们要「视思明」,看到我这么消瘦,你们就应该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这个时候你们就在立身行道。你就觉得,我对他这么仁慈,他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然后是「听思聪」。我们要会听话,会察言观色,否则与人相处往往就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刚才我问在场的同学,当君子快不快乐,回答是“快乐”,声音很小。你听了以后有什么判断?「听思聪」,要听明白人家的反应,察言观色。不然你与人相处往往都没有办法了解别人的感受。「听思聪」,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人认为当君子不快乐。孔夫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老师给我们讲解这句话时会讲到其中求学问的喜悦。假如老师说这是骗人的,肚子饿死了还会快乐?这样根本不可能快乐,那我们感受不到颜渊那种境界。我们就更不可能感受到圣贤那份喜悦在哪里了。我念高中时只要听到「子曰」就头大,因为这些「子曰」不是用来立身行道,是用来考试的。老师曾经提过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是有感觉有灵知的,听到这句话时,本来我正在打瞌睡,突然就正气凛然,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接下来老师就说:同学们,这句话要背下来,期中考要考。我那股正气顿时就消失了。现在的人已经很难体会到圣贤的那种情境和心境了。
因为有几年教小学的经验,我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失教很严重,比30年前失教程度高多了。大家会说我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现在教育普及率不是节节攀升吗?居然说失教的人越来越多。什么是“教”?什么叫“育”?我们现在对很多名词,只是了解它的名相,而不是了解它的真正涵义。不了解涵义又遑论能把这个精神做出来。「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每个字的涵义说得很透彻,抓到本质上去了,其中解释“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诸位朋友,这一句话的核心是在哪儿?要真正明白什么是善的人,才能把善说出来、做出来,上行下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该学习的,不是小孩;刻不容缓要学习的,是父母。上行下效,首先要学的是父母长辈。所以俗话讲得好:教儿教女,先教自己。这才是找到了根本。现在的家长说:“我跟我儿子讲,但他不听啊。”这句话已经把真相讲出来了。教育是用讲的,效果太有限了。中国人说:「身教大于言教;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孩子看了自然跟着做,根本用不着讲,小孩子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了。但是只讲不做,到最后,年轻人会说,你都叫我孝顺父母,你为什么对爷爷讲话那么大声?这句话一讲你也接不上了。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很多人现在是学生,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为人父母。请问讲这一段话跟你有没有关系?你以后要为人父母啊。
那么请问大家什么时候准备为人父母的智慧?孩子生出来那天赶快买书看吗?来不及了。「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读了书以后还要落实,你的气质和风范才能影响下一代。《中庸》里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人生不外乎是学业、事业和家业。事业和家业如何能够发展得幸福,取决于现在的学习。绝对不是说等到工作以后,才想到人生的成就需要哪些态度、能力,我现在开始学。来不来得及?大多来不及。俗话讲:“牛牵到北京还是牛”。这是我家乡的俚语。很多地方的俚语把人生的道理讲得很透彻,而且流传千年,值得好好学习。为什么“牛牵到北京还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要改一下。
诸位同学,我们要有判断力。只要不是人生的真理,绝对不会在经典里出现。这个你要先有判断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判断力就麻烦了,因为我们现在所读的书籍和所听到的言论,有90%以上是错误的。近代以前,知识累积很慢;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言论自由,现在人类每过五年所累积的知识、言论量就可以多一倍。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当增加速度这么快,很多未经考证的思想充斥在我们眼前,这时要是没有判断力,思想就会被影响。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思想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命运。因此保护好自己正确的思想比什么都重要。好的东西才吸收,不好的绝不污染自己。一定要有好的判断力。
判断力从哪里来?大家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下对了多少抉择?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吗?也不尽然。太多的人生是被际遇推着走,不得不从,你当不了自己的主人。有些人被习性带着走,有些人被欲望带着走。有多少时刻我们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所想的事情,有哪些是真正对我们未来有帮助的?一天当中清醒的17个小时里脑子在想什么?而这十几个小时思考的东西对往后的人生有没有帮助?一个人大半时间花在懊悔过去,希求未来,很少是活在当下的。我们连很多烦恼都压不住,控制不了,又怎么能自主自己的人生呢?
「学贵自知」,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出发点是先有自知之明,先把自己的思想往理智的方向发展。理智的人,认识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应该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智慧,不再懊悔。而他了解到未来和现在的所作、所为、所想息息相关,就不会去贪求未来,而是活在当下。有这样的态度取决于一个人的理智。有了理智才会有判断力。刚刚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对的,没有出现在经典里,经典里只有「人之初,性本善」。“江山易改,习性难移。”《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因为没有得到智慧圣贤的教育,「性乃迁」,就养出了后天的习性,所以是江山易改,习性难移。这才是对人正确的认识。当这些是非善恶都清楚了,理智就建立起来了。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则是理智的根本。如果不相信就很难建立理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