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如何深入?是不是读三年就能深入?读五年就能深入?深入,有深有浅,有快有慢,而这个深入的关键所在,其实《弟子规》就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必须要力行加学文才行,用比较简单的话叫解行要相应。理解以后要马上去做,做了以后你体会愈深,解得就愈广。所以一个人的悟门从哪里开?关键在行,你不做,你的悟性出不来,你无法触类旁通。 比方说,我们提到《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缓揭帘,勿有声」,这只是一个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可以流露出一个人的存心。他时时要去拉窗帘的时候,会考虑到不要太大声,说不定旁边有人在谈话,说不定旁边有人在睡觉,所以要勿有声。当他时时可以想到我的声音不要去影响到他人,他真正去做,改天他走在旅馆里面,突然自己讲话太大声了跟朋友,他会警觉到我这个声音吵到别人,他会开始把这样的存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他解的就深、就广了。半夜回家里来,他会放慢脚步,他在关铁门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因为他深怕声音影响到他人,所以缓揭帘勿有声可以体会得很多。 假如我们在拉窗帘的时候都很粗鲁,这个窗帘本来可以用十年,最后用多久?可能一年不到就被拉坏了。所以缓揭帘,其实动作都要轻柔,对东西要恭敬,你爱护它,恭敬它,它就给你用得很久;你对它不恭敬,它很快就坏了。我们使用任何物品动作不可以粗鲁,不然会摔坏、会撞坏。脱衣服的时候要轻一点,你看很多孩子现在脱衣服都很大力对不对?脱到一半,你就听到一个声音,那件衣服可以穿多久?当你在力行当中,那一颗心会愈来愈柔软,愈来愈懂得观照,悟性就开了。为什么说每一句经文无量义,因为你从内心去观照,就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力行,去存心,所以要深入必须解行相应。 长时,什么是长时?可不可以三天捕鱼两天晒网?不行。圣哲人说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你要不要做实验看看?从今天回去不看圣贤书,三天以后再去照镜子,你自己看不准,叫你先生看看,看看气质有没有变。以前的圣哲人三天不读书都会面目可憎,现在的人一天不读书就怎么样?甚至於还在这里念「弟子规,圣人训;言语忍,忿自泯」,才刚念完,看到先生哪个动作很不高兴:你在干什么,给你说多少次了,都讲不听,气死我了。「言语忍」,可能当下在念都用不上。所以要常常薰习、常常读诵、常常落实,所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的学问一定要达到某种定功,你才稍微可以喘一下气,没有这个定功很容易就被境界把你转掉了,一转掉,你的愤怒起来了,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你认认真真做,太太做了那么多工作,在做的时候都一直用眼睛瞄你先生,看他有没有看到我的改变。做了两个礼拜,愈做愈不甘心,他为什么都没看到,还在那里看报纸,气死我了。突然往桌子一拍:我做了那么多,你都没看到吗?不会来帮忙吗?你先生把报纸放下,看看你:还说学什么《弟子规》。所以要忍得住,不然会前功尽弃。 而说实在的,我们去做这些应该做的事,不是去求别人来看,是做得心安理得,别人愿不愿意做那是别人的事,首先要把我自己管好。可是你愈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很自然的去付出,反而更容易感动身旁的人;而你是有所目的去做,很奇怪,好像人都会感觉到你的目的,你要这样我就偏不要,跟你唱反调,考验你的功夫。我也常常跟朋友期许,别人对不对是别人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做对才是当下当务之急,所以先把身修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影响力不是你刻意要去影响,影响力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以这个长时,不可松懈。 薰修,薰就好像拿一支香常常在我们的衣服绕来绕去,它会愈来愈香;经典每天读诵,我们身上也会有香气,有戒定真香,有德行的香气。修是修正,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哪些行为?修正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想法、看法,从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去修正;说法,言语;做法,行为,身体。你时时可以从自己的身口意去修正,那每天都可以「德日进,过日少」。所以修行不是经典读的遍数多,这只是一种手段,是要让你时时记住;记住以后、读诵以后是要受持,常常能提得起来;受持以后要为人演说,要演出来,演得愈精采,别人对你的信心愈足,你讲的话人家信服、人家佩服,所以要「读诵受持,为人演说」。 当我们这些学习正确的态度,包含立志,包含力行,包含学习次第、学习方法,掌握好了以后,我们现在要进入中国文化的精髓「道德」。道是五伦大道,德是随顺五伦自然流露的德行,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首先父子有亲,父慈子孝,父有慈子才有孝,因为父慈这个慈是爱护、是教导,是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孩子才会学到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宠爱,宠坏了就不慈,爱之足以会害之。当父母要不要学?所以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 以前结婚,前三天男方、女方不熄灯。这三天做什么?他们的父母积极的把如何当好太太,如何当好先生,如何当好媳妇,如何当好妈妈,如何当好爸爸的道理要教给孩子。当然不是那三天才教,应该是从小就在引导,而那三天密集复习一下。所以礼仪都有它很深的道理含摄在其中。为什么中国的婚礼这么隆重?因为它告诉年轻人,你要准备好再来,这可不是儿戏,要让我们生起庄严肃穆的态度来面对婚姻,面对往后人生的责任。 诸位朋友,您曾经有去听过如何教育孩子的课程的举手,你自己当父母的时候有曾经去上。是生完以后去还是生完以前去?大部分会是生完以后再去。「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时时能够做好准备,你才能从容不迫;都没有准备好,突然出来了,会手忙脚乱。所以你看我都不敢结婚,开玩笑。你要先准备好再去经营、去面对。当父亲,首先父母要会教育孩子,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义务。 那怎么教?什么叫教育?这里有没有小学老师?假如我当校长,我一定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请他说说看,可能十个老师有八个答不出来。为什么?现在教育体系都著重在教学的技巧,而不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人现在都到枝末去了,没找到根本,本末倒置,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一代不如一代。现在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们自己当老师的都感觉,一届不如一届,真的,一、二年就差距很大,所以必须要赶快教育界的人认知到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做事。老祖宗说的,在《说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上行下效叫教,透露出什么?身教重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