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2)

不然你去做实验,纵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他面对十个人,十个人的态度不一样,他很有可能面对其中一、二个的时候态度很温驯,有没有?那为什么十恶不赦的人面对这个人态度很温驯?为什么?因为这个人道德、学问好,他

  不然你去做实验,纵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他面对十个人,十个人的态度不一样,他很有可能面对其中一、二个的时候态度很温驯,有没有?那为什么十恶不赦的人面对这个人态度很温驯?为什么?因为这个人道德、学问好,他面对他的时候,还是觉得他「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会觉得在他面前倍受尊重,他不愿意作恶。其他的人看到他就骂他,「扬人恶,即是恶」。他说,好,你们说我那么坏,我就做给你们看;「疾之甚,祸且作」,所以我们的存心会影响到跟所有人的互动情况。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是因为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习性当道,才会把人生搞得乱七八糟。因为没得学,我们应该包容,应该怜惜他们。所以「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我们的上一代的人没有得到这样教诲,那我们要不要怪他们?他们会说我们也没有学,那要再怪上去,那再继续上去好不好?没有意义了,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开始学起。我们都跟很多的孩子讲,我们很幸运,才五、六岁就开始学圣贤教诲,所以我们要当好榜样,要当社会、当下一代的模范。他有这种定位,他的学习状态就会不一样。

  「教之道,贵以专」。学习经典,你可不能今天回去很冲动,把所有书上诸子百家的书都请下来,然后叠在桌上,这个月要全部把它看完,一个礼拜以后保证你汽球消掉了,因为一下看那么多书会砸掉,必须重视顺序。所以《三字经》里面读书的次序就提到「为学者,必有初」。有读过《三字经》的举手?好,因为我看到大家的眼神呆滞,所以我们要常常了解对方的状态。为学者,必有初,要先从《小学》来学习,再读四书。

  在海口讲《弟子规》讲三个多月,刚好深圳有一些推展读经的老师,他们有听到我们一些经验,希望我们能过去跟他们做交流。我要过去的时候我就对他们说我只会讲《弟子规》。那边的老师是希望有人过来讲《论语》,结果后来他们说,不然《弟子规》也好,我就去了,去年的三月十五号。讲了一节课下来,他们听了很惊讶,有一位老师就对我说:我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读这些经典,觉得自己善根深厚,每天觉得真了不起;但是听完《弟子规》,听一、二节课,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诸位朋友,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好?哪一种状态比较好?前一种状态叫消福,自己本分都没做,每天只想著自己不错。本分没有做就损德了,儿子该做的没做,先生该做、夫妻该做没做,那对德行都是一种损害。

  什么叫开悟?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什么叫修行?修正行为,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真修身。能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这个人开悟了,他接著能够改过,那他的道业,他的学业,就可以增长,所以这个基础影响一个人学习的态度。因为这本《小学》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编的,里面的内容是让孩子从小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洒扫应对进退。这个德的根基一扎稳,他接触这些经典就懂得落实,懂得效法。假如这个《小学》的根、这个德没有扎稳,书读愈多,可能会造成傲慢,所以这个次序不能跳。

  因为宋朝朱夫子编的《小学》,离我们现在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的内容很多是依据当时候的社会状况,我们现在来看,可能有一、二成看不懂。在清朝的时候李毓秀夫子他很用心,他把《小学》里面所有做人做事重要的纲领所在抽出来,依据孔老夫子在「学而篇」里面的一句教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七个纲领,再依据《小学》所有的重要内容编成了《弟子规》,所以现在要修学《小学》,《弟子规》是最好的一本经典,只要从这里入门,你的学习就可以循规蹈矩。

  林则徐先生他也提到「人生十无益」,人生假如不抓住重点、抓住本质,那可能忙了一辈子都徒劳无功,所以他归整人生有十无益。「满招损,谦受益」,我们肯虚心受教,所有这些圣哲人一生的经验,我们都可以领受得到。所以我到福州去演讲,我首先问到福州有哪些留名青史的读书人?刚好提到「林则徐纪念馆」,我一进到林则徐纪念馆,第一幅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益的,纵使舍掉生命,纵使要招祸,他也不会去逃避,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又看到林则徐先生把人生十件事整理出来,希望我们不要犯这样的过失,第一个「父母不孝,奉神无益」。连父母都不孝顺,每天拜神有没有用?那叫迷信。所有的神明、圣哲都教导我们要怎样?人生要从哪里开始做起?孝顺父母。

  再来「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存心不善良,你们家是龙穴,住了三年以后变什么?变鼠穴。风水会不会改?你今天到一个人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东西为什么会干净?主人的心清净,环境才干净,风水就好;主人的心杂乱,这个房间会怎么样?就像被机关枪打过一样,风水会好吗?所以中国话讲「福地福人居」,因为福人心善良,那个风水就转掉。所以风水的根本在存心,我们时时能够找到道理的本质,才不会在枝末里面打转。在枝末打转人就很可怜,常常还要去买一个大水晶,还要做什么,忙得半死,也不孝顺父母,也不教育孩子,以后会发达吗?

  林则徐提了十无益,其中有两个是针对读书的态度提到的,「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一个人行止不端正,讲话态度不恭敬,读书有没有用?没有用。心高气傲,傲气一起,学得愈多愈傲慢,学得愈多会恃才傲物。所以为什么要从《小学》扎根?要从《弟子规》扎根?因为《弟子规》都是教导一个孩子德行还有行为的规范。当他行为规范能够中规中矩,他的言语、行为就跟经典相应,他往后再读其他的经典很容易有所领会。而他行止不端,读经书不会相应。所以一开始从《小学》入手,从《弟子规》入手;再来读四书、读《孝经》,再读五经,这是读书次序。

  学习方法是一门深入。这一门是掌握圣贤教诲纲领的一门。那《弟子规》就掌握了圣贤的纲领,从孝悌入手,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是一个人能够契入仁慈之心的根本所在。所以孝悌扎德之根,慢慢的懂得谨信,谨是一个人的生活能力,跟解决事情的态度;再来信,「凡出言,信为先」,言语影响个人,影响整个人群,所以言语必须要好好学习;最后泛爱众,把孝悌的态度延伸到对一切人;最后亲近仁德之人,又能懂得学习态度,余力学文,这是一门,掌握了纲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