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一个人的守信用、诚信也是从这里来的,对父母的诚信。所以「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到。结果我们现在是答应客户的事赶紧去做到,答应父母的事排在最后面。大家看这样是不是诚信?那都是做表面的诚信。真正的诚信也是从对父母的态度生出来的。所以大家看,留名青史的圣哲人,他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我们看范仲淹先生他说到,我今天有这么高的福分、这么高的地位,那是我祖宗给我的福报。他跟他的子孙讲,我假如把这个福报乱花了,去享受了,我以后怎么对得起,我怎么去见我的祖宗。 我们一提到历史,最有名的司马迁先生,就是因为他父亲是史官,希望他能够继孔子之后五百年,能够写出千古的文章,期许他,在临终前期许他。司马迁先生念念不敢忘,这是对父母的忠信,以至於他因为李陵将军的事情,被判宫刑,去势,这个对读书人来讲是莫大的耻辱!一般的读书人受到这样的耻辱一定自杀的。可是为什么司马迁先生不自杀?死很容易!可是他忍住羞辱几十年,就是为了不能辜负曾经答应他父亲的承诺。所以我们整个史书都是以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为范本。而这本书也从黄帝记到汉朝,把很多宝贵的文化、智慧传承下来。信! 「礼义廉耻」,我们看礼,当然对父母的恭敬,「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义,大家看《弟子规》里面讲的,「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这道义也从孝道来的。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我们小时候最怕哪一句话?真没家教。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很丢脸。「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过,谏使更」。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父母「号泣随,挞无怨」,一个人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个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著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其他的他痕迹都不露,这个人有和平的修养。 所以我们看近代大家也都有很好的理想跟学说思想,可是为什么好像愈实践社会愈乱?并不是这些理想不好,只是因为目标都在这里,有没有根?没根。要达到那种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这个时候我们再翻开《孝经》,就佩服孔老夫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一个企业团体肯去做了,他的企业也能像《孝经》讲的这样,上下无怨,民用和睦。所以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落实在自己的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他的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去努力,不能好高鹜远。而我们看,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要团结。他没有孝悌忠信,怎么团结?所以有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透过教育才能达到,一定要透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我们强调民族的大团结,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爱自己的家族开始,才能延伸出来一个民族的大团结。 礼义廉耻,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人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在国会打架,然后选上了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就贪污,完蛋了。所以现在很多民主国家空有一个民主的制度,贪污的现象根本都快控制不住了,要那个制度干什么?所以得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这个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著制度在玩弄,在谋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制度也是末,方法都是末,根在哪?在道德,在修养上。所以我们要让这些理念能真正落实,还是要回到五伦八德的修养上来。 我们强调要重视社会福利,民生主义。其实人要真有仁爱和平的心,你没有那个主义,没有那个制度,人都主动去做。你只有这个制度,但人没有发自内心的爱心,还是很难做好的。其实这十二个德目,就是我们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落实,就在这些德目里面。孝道,悌忠信,修身,齐家。「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礼义廉耻的德行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最后,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些德目的落实,就是把我们《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去实践,所以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修养德行都能去做到、去努力。所以我们这些道理通了,再看到这八德,这十二个德目,大家有没有觉得它在放光?我们老祖宗都是把学问总结得非常的简要,让我们好去体会。 而我们现在看,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很多。请教大家,只要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孝悌了,哪来的家里冲突!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是不是?商业里就是忠信出了问题,人都没有安全感。礼,不冲突了,互相尊重了。义,人都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道理?廉耻了,哪有人在贪污?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和谐的社会了。所以孝是整个德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自己就有信心,从自己做起,进而把老祖宗这些好的智慧,去分享给有缘的亲朋好友。人一明理了就有信心去做。所以这里提到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这个仁爱和平的心发出来了,这样就能: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特别重视尊重老人,因为老人一生奉献给家庭跟社会,假如我们这些晚辈还不好好照顾老人,这叫忘本。一个人造孽最大的就是忘恩负义。摆在眼前的是什么,我们不好好照顾父母、照顾老人,保证我们的晚年也没人照顾。那是铁定的,如是因,如是果!现在的人只顾眼前,不顾以后。其实老人是我们的大福,「福田心耕」,孝敬老人就是恩田。报恩,这个人有厚福。老人,我们奉养,不是老人有福,谁有福?我们当子孙的人有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都是小家庭,没有奉养老人,孩子从小怎么学孝道?他就只能想自己,父母也没有把孝道表演给他们看。 所以诸位学长,社会在变,有变好的,也有变不好的。不好的不能跟,不能随波逐流。小家庭好不好?好就不会变这样了,是不是?最少最少,折中家庭,三代同堂。我们从小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才有健康的人格,才没有变成小皇帝。从小耳濡目染,看父母怎么对待爷爷奶奶。所以这一点,我们马来西亚的同胞特别好,很多都还保有大家族,三代同堂的都有。我有时候看到三代、四代人一起来听《弟子规》的,那个场面非常的感人、温馨。家道、好学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在传递了。所以让老人的晚年安心,甚至是无疾而终,这个子孙有大福。假如您做的事业就是照顾好老人,让他们能善终,那这个人也功德无量。就是他们能够用孩子的心去侍奉这些老人,真的把这些老人当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存心感天动地,老祖宗都会保佑他们,把这样的养老机构办好。『老有所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