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二集)

蔡礼旭,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大家好。我们接著看「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大道行於社会、行於天下,就像史册当中都有谈到,尧舜他们都是尽心尽力为人民,感来他的人民也效法、学习他。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他是羞耻自己不能像尧舜这样的德行。所以《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一家仁,一国兴仁」,就是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这些领导者特别无私,至诚感通,老百姓佩服他、效法他、学习他。「一家让,一国兴让」,我们看周文王,他的伯伯们把天下让给他的父亲(让给自己的弟弟)王季。老百姓感受到的是,他们的领导者连天下都能让,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让。所以上行下效,所以天下为公。

  在《说苑》里面有提到,大禹在治天下,碰到了有人犯错,判刑,要押解去服刑。禹看到了,赶紧下车询问,他们是犯了什么罪。了解之后,禹帝就很惭愧,他就说到,尧舜那个时候,老百姓都是效法他们,以尧舜之心为自己的存心。禹就反思,好像他现在治理的天下,老百姓是以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那个时候的领导者,都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不好,他都反思是自己没有带好的头。我们今天在各个行业当领导者,都能有这样的心境来反思自己,那这分诚心也能带动一个团体都能反省自己、都能为团体著想。所以古圣先贤就讲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老百姓没有教好,是我没有做好的榜样。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这些处世,尤其当领导者的精神是不会变的,能够时时「反求诸己」,必得人民的佩服跟爱戴。

  「天下为公」,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的日子,那他得要办政治,把各个工作,国家各种重要的建设都能推展好。所以那个时候的天子,他很重要的,他要举拔贤能之才。大家在读这一篇文章,它是治天下,治天下跟治企业、跟治家族,那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不是说治天下归治天下,治企业归治企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且圣贤的教诲是大小圆融,我们不要边学边执著,「这个是皇帝的事,不干我的事」,这些领导者的精神都是相通的。比方说一个人要节俭,一个家要节俭、要勤俭,请问一个国家要不要勤俭?对!所以道理一定是小大都圆融、都适用。人明白这个道理,人家治家,你可以把治家的方法拿去做企业,治天下的方法你也懂得去运用,这叫举一懂得反三,懂得活学活用。他要把天下治理好,他得要有很多重要的大臣负责农业、负责教育、负责土木、负责刑罚,很多重要的职位都要有人去带好的头。

  【选贤与能。】

  把有德行、有才干的人推荐出来,他自己有德,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大家没听过吗?有,你们的表情好像没听过,害我想是不是要写一下(你们听得都入定了,我很难判断)。所以天地万物之间它都是相招感,善心感善报,恶心感恶报,谦虚的心就感正直的朋友,玩乐的心就感酒肉朋友来。一个有德之人,他就能感来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为国家服务,在《论语》里面就有彰显『选贤与能』的重要性。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办政治「举直错诸枉」,就是举荐真诚、正直的人,把一些小人赶紧让他离开,这样整个朝廷才是一个善的风气。《论语》里面就有讲到,「汤有天下」,商汤,商朝的始祖,商朝第一个皇帝,第一个天子,皇帝是秦始皇之后称皇帝,对不起。「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这是宰相,他非常有德行,一举伊尹,所有那些巴结谄媚的人统统赶快跑,他们知道混不下去了。有智慧、有德能的人说,伊尹出来了,我们一定要一起去为国家服务。所以他举一个贤德之人,感来的是无数志同道合的贤人。

  我们看每个朝代一开始,都是非常尊贤,都用非常有德行的股肱大臣。像周朝一开始用姜太公,在《论语》当中,孔子也有讲到,「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说到大舜那个时候,在众人当中,将很有德行的皋陶举为大臣。这么有德行的臣子,他就会为天下老百姓去付出,而且会感来很多跟他有同样志向、德行的人,「有德此有人」。没有德的人,他见到这些有德之人,有的不好意思了,有的知道那就不能在这里谋私利,甚至於勾心斗角,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没有他的空间。这个时候很多有德之人就聚来为天下谋福。舜王那个时候,派大禹治理水利,派契负责教育的工作,派稷为农师,整个教导老百姓怎么耕作,这些都是有德之人,然后去照顾、负责国家最重要的工作。而且这些有德之人,他走到哪里就教化一方,那一方的老百姓都以他为榜样。所以在古代,都称这些官员叫父母官,用像父母爱子女一样的心来对待百姓。

  古人为什么他要十年寒窗苦读?他不是为了要去赚钱,去享福,他是能好好的领纳这些圣贤的教诲,然后懂得经世治民的这些道理,他才懂得去行仁政,去爱民。所以他深入这些经典之后,他也必须有一个官职,他才好去做这些事情,所以苦读是为了创造一个能够去服务人民的机会。这个心境很重要。而不是说谋一个位置去争名夺利,那个不是读书人的心境。就像我们曾经读过的了凡先生,他读书,公门好修行,所以他那个时候做宝坻县的县长,那他就可以去利益老百姓。而且他确实是尽心尽力,到了以后,了解实际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很不容易,所以他把田租给降低了,那这样老百姓的负荷就不会那么重。

  结果他本来都是发愿要做善事,那个时候他是发愿做一万桩善事。那时候他是县太爷,他的太太是县太爷的夫人,出去外面都有人接待,可能也怕给人添麻烦,就不怎么出去。所以他太太就皱眉头,以前还没有住在衙门里面(县太爷的府邸),常常还可以出去做做善事;现在每天都在房子里,要做善不容易,什么时候才能把万善给圆满?太太还满担心的。善心马上有感应,当天晚上就有天神给袁了凡先生讲,「你减田税、减税租,当地万民都受利益,所以你的万善已经圆满了。」从了凡先生亲身的体验,我们就知道,当官就有一个可以服务人民的机会。而我们今天假如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团体的领导者,底下的同仁,成千或者上万,我们能引领他们都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他的家风愈来愈好,那是造福我们同仁世世代代的子孙,那这个功德就很大了。所以事实上,人心量愈大,这一生就能做更大的利民贡献。这里是「选贤与能」,找到这些重要的大臣,把事情办好。

  【讲信修睦。】

  这当然一定会很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在古代读书人懂道理,不识字的人也懂道理。因为很多文艺表演,都是忠孝节义,可能在庙口都能看到这些表演,从小就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标准。所以『讲信修睦』,这个「信」包含信实。信,人言为信,人讲出来的话就要有信用,讲出来没信用,那就不叫人讲的话。人讲谎话就是不想当人,糟蹋这个当人的身分。所以修行要从不妄语开始,不讲谎话。而信实第一个,他是要对得起良心,第二,时时提醒自己言行一致。我们看第一个对得起良心,实在,不欺骗别人,首先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我们现在对信用,好像觉得社会信用,「我都没有做违背信用的事情」,那只是做给人看的,跟古代的标准不同。做给人看的,但内心里面有没有真正是诚信?这就很难说了。我们去思考一下,君子是对得起良心,小人是专门做表面给人看。我们假如不从良心去学,学一学我们也可能是变成小人,有人在的时候就做得很好,没人在就做不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