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6年](第四集)(4)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 这就是真乐。第一句就是断烦恼,烦恼里面贪瞋痴慢是极重的烦恼,还有一个疑,疑是对圣教的怀疑,对於佛菩萨教诲怀疑,这是大烦恼。『拔诸爱欲』,断烦恼。『杜众恶源』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

  这就是真乐。第一句就是断烦恼,烦恼里面贪瞋痴慢是极重的烦恼,还有一个疑,疑是对圣教的怀疑,对於佛菩萨教诲怀疑,这是大烦恼。『拔诸爱欲』,断烦恼。『杜众恶源』,「杜」是堵塞,「恶源」是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远离它,一心向道。道业成就之后,『游步三界』,这句话就是说明我们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这得大自在,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活动的场所,你说这多自在!『无所罣碍』就是大自在。说明这是我们应当要求的。我们要想得这个自在,得这个真乐,那一定要远离众恶,一定要不受一切的诱惑,我们的道业才能成就,我们的希望才能够达到。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这两句是对人接物基本的态度,也是我们在前面讲的,学佛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不自欺不欺人,如果真正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不管修学哪个法门都会有成就。

  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此世』就是现在的社会,我们生长在现在这个社会,还能够端正心意,不肯造恶。这个『为』是造。身口意三业都不肯造恶,这个人佛称他作「大德」,大德的标准在此地。

  佛教群生。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这是佛教给我们具体断恶修善的原则。『舍五恶』,「五恶」是五戒的反面,杀、盗、淫、妄、酒,这是因,你造作恶因,『五痛』是现世报,叫花报,现前的果报,你造五恶怎么会得到好的果报?『五烧』是来生的苦报,五烧是指地狱。如果我们能够舍五恶,不造五恶,这一生就能够得到幸福美满,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把因果事实为我们说出来了。怎样舍五恶?底下讲要『降化其意』,这个「意」里头有贪瞋痴,你要怎样降伏自己的贪瞋痴慢,这是第一步的功夫。要把自己的欲望降低,知足常乐,这是第一步。如果修行功夫更高的,能把贪瞋痴烦恼转变,转烦恼成菩提,那是「化」,「化」的功夫深。「降」的功夫浅,「降」是伏烦恼,化是断烦恼,烦恼没有了,烦恼转变成智慧了。这时候『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你能够持五戒,那你就获『福德』。「福德」是果,五善是因。这一段把善恶因果的事实为我们说明了。

  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更相报偿。痛不可言。】

  这一段的意思是讲一切众生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确实是『痛不可言』。如果诸位读《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安士全书》那个注解注得很详细。文昌帝君自己叙说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那一段你就明了冤冤相报之残酷。最初结的是小怨,每一次报复都加重,不是报得恰好,都要加一点,这累世辗转就不得了,这到后来造极大的罪业,这种罪业就是发动战争杀人千万,那个罪业还得了!都是由小怨而起的。所以我们对於小怨要能够忍受,要能够忍耐。佛法常讲「冤家宜解不宜结」,与一切众生的冤要能化解,决定不能够加重。我们受了人家的冤枉,受了人家的侮辱,受了人家的毁谤,应当心平气和来处之,不要去计较,知道这是报,报到这里,好了就完了,很开心、很自在、很快乐,报完就没有了。如果你遇到这个事情,念念在心,愤恨不平,还要求报复他,那个麻烦就大了,那你要晓得你来生遇到,报复他,他下一生又来报复你,那就没完没了,这是「痛不可言」,这是六道众生的状况,也是事实真相。

  世间人民。不顺法度。】

  『法度』这一个名词里面包含著道德的观念,礼节、法律、人情世故,都在这两个字之中。「不顺法度」就是为非作歹不守法,不受约束。他所表现的:

  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这是我们常讲的任性。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

  这是造业。

  心口各异。】

  就是心里面想的跟口里头说的不一致,说的话很甜蜜,心里面想的非常残酷。

  机伪多端。尊卑中外。】

  『尊卑』是指家人长辈跟晚辈。『中外』是家里人跟外面的人。

  更相欺诳。】

  彼此欺骗。自己家里人也欺骗,互相欺骗。外面是朋友、亲戚邻里,也互相欺骗。

  瞋恚愚痴。欲自厚己。】

  目的是希望自己得到利益。

  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雠。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