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6年](第四集)

无量寿经,净空法师

无量寿经菁华  (第四集)  1996/9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32-04

  请掀开讲义第三面,从二十二段看起: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觉」是觉悟,也是觉察,『了』是明了。『一切法』不但包括世间法,连佛法也包括在其中,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的。世出世间法都是梦幻泡影,所谓「有相无体」,大乘经上常说的「缘起性空」,这些现象是无量因缘而生起的。性空就是它没有本质,所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佛在经上用梦幻泡影来比喻。这一句末后的『响』是说的回音,如果我们在山谷长啸一声就有回音过来。「响」是回音,也没有自性,跟梦幻的现象相彷佛,都是说明不可得。这两句是「慧观」,就是我们以真实智慧来看世出世间法的真相。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通」是没有障碍,『达』就是明了,彻底明白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体性是空寂的,是『无我』的,这个「我」的意思是实体,没有实体,不但人无我,法也无我,这两句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从这个地方觉悟了,放下了,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观」,「止观」,是从「观」里面入门的,入门就是入不二法门,知道一切法不二,一切法都是「空无我」,这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诸位要晓得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那就超越了十法界。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这两句是说的念佛法门。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实实在在是『诸佛密藏』。「藏」就是藏的意思,藏起来了。「密」是深密,佛门里面没有秘密,佛法不讲秘密。深密,太深了,不是一般学者能够见到的,称之为「密藏」。密藏是指的念佛法门,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对於这桩事情是『究竟明了』,这不是普通菩萨能做得到的。华严会上我们看到文殊普贤「究竟明了」这桩事情,所以他们发愿往生,并且劝导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这四句是讲修行的功夫,功夫真正得力一定与这四句相应。『诸根』是讲的六根,六根不向外面去攀缘就叫『调伏』了。眼还要攀缘色尘,耳要攀缘声尘,舌要攀缘味尘,你没调伏,为什么?六根还在造业,六根还在生烦恼,这没调伏。此地「调伏诸根」就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所讲的「都摄六根」是一个意思,「都摄六根」就是「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柔软」就轻安,就自在。烦恼是沉重的现象。烦恼轻、智慧长,「身心柔软」。『深入正慧』,入诸佛菩萨的大智慧。『无复余习』,「习」是讲习气,不但烦恼尽了,连烦恼的习气都断了,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知道没证法身之前,烦恼可以说断尽了,但是习气没有尽,还留著有很深重的习气。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这四句是讲利他。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与一切众生相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六道十界,因此他的言语真诚。『诚』是真诚,『谛』是谛实,实实在在,真诚实在。『深入义味』,「义」是义理,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道理,很圆满、很究竟的义理,这叫「义味」。一般人学佛虽然时间很长,但是他的疑惑未断,见异思迁,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尝到义味,我们平常讲法味,法味跟此地义味的意思很接近。他没有尝到法味,没有得到法喜,所以他犹豫不决。看到人家学这个好,也想学学,看到那个人学那个法门好,他也想去学学,这就是没有得到法味。这些菩萨不一样,不但得到义味,而且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演说正法」是度众生的手段方法,就是表演给大家看,为大家说清楚、讲明白。下面一段: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这一段是说菩萨入世的态度,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可见得菩萨入世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也就是所表现的生活方式跟我们没有两样,而实际上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怎么会不染?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遍游佛刹』,与大众相处要能够做到『无爱无厌』,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世间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有那么多的苦难?就是因为合你意思了,你就生贪爱心;不顺你的意思了,你就生讨厌、瞋恚心,你的麻烦就来了。菩萨跟大家接触,顺境不爱,决不贪恋,逆境也不讨厌,始终在顺逆境界里保持著清净平等,这就是他们的功夫,这是他们跟凡夫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也学会了,那我们的境界就提升了,就不是凡夫,就入佛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佛菩萨了。底下还有两句,这两句很好,『亦无希求不希求想』,换句话说,对於一切法没有得失的念头。「希求」是得,「不希求」是失,没有得失的念头。也没有『彼我』,就是人我之相,《金刚经》上这四相讲「我相,人相」,没有我相、人相的想法。更没有『违怨之想』,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起怨恨,这是一般凡夫都不能避免的,诸佛菩萨决定没有,这是我们要明了,要学习。

  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这一句好懂,常常存著慈悲心,慈悲一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