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一集)(3)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就是佛法所追求的。这句话完全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底下的括弧就是注解。『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耨多罗』是「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三』还是正,『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就是佛法所追求的。这句话完全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底下的括弧就是注解。『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耨多罗』是「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三』还是正,『菩提』翻作「觉」,这句话整个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法求的是这个。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到外面去拜访这些有学问、有道德的大德,向他们求教,他一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我已经立志,想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我有这个志,我想求得,「但是不晓得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菩萨行」,「菩萨」就是「菩提」的意思,底下第三,诸位看注子就晓得,「菩萨道是心,菩萨行是造作」。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我要用什么样的心,这叫菩萨道。菩萨是觉,就是我要怎样用觉而不迷的心,我这个心待人接物我不迷,样样都觉悟,觉心就是菩萨心。我一切的造作、言语动作,做事情也不迷,这个行为就叫菩萨行。佛法所追求的就是这桩事情。

  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追求的目标是一个,这句话我们要简单跟诸位同修解释一下,先讲「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先讲菩提,菩提是觉,觉的反面就是迷,迷惑颠倒,哪些人迷?一般凡夫迷。哪些人觉?像诸位同学现在念大学,受过高等教育,比起一般没念过书的,你们是觉,你们晓得求智慧,晓得要学技能,晓得在这一生当中要过得很有意义,要有价值,这就是觉。不至於像那些迷惑的人是糊里糊涂活了一辈子,所谓醉生梦死,糊里糊涂生,糊里糊涂死,一辈子迷惑颠倒,这就是不觉。不觉的人多,觉的人少。宗教家,觉,信宗教的,为什么他觉了?他晓得人生苦,他希望来生能生到天上去,来生能比这一生更好,他会想到来生,这个觉性相当高,一般人还没有想到来生,他能够想到来生,可见得他觉悟了。哲学家、科学家,他们也觉,虽然觉,在佛法里只有觉,还没有到正,他还不是「正觉」,只是觉而已,觉而不正。

  要怎样才能算正觉?佛学里面对於正觉的定义,是你虽然觉了,觉里面没有烦恼,这个觉就叫正觉。我们看看那些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有没有烦恼?他还有烦恼,换句话说,虽然觉,不能叫正,为什么?因为有烦恼,在整个佛法,就是大觉观察之中,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萨造的,而是你自己造的,自己怎么造?是烦恼造的,你有烦恼就有轮回,没有烦恼就没有轮回,还要什么超出轮回?轮回根本就没有了,还要超不超?没什么超不超,就没有了。烦恼障断掉,这才是正觉,可见得这个定义很严格,标准很高。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断烦恼成正觉?在佛家里说,如果达到这个地位是到第一个阶段,学佛是初成就,这有个学位,得到一个学位,这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换句话说,阿罗汉以下的虽然觉,不叫正觉,阿罗汉以上的才叫正觉。阿罗汉、辟支佛,这叫正觉。这在此地不能细说,细说很罗嗦,几个钟点讲不尽的。这是佛法里小学毕业,小学毕业就是阿罗汉。

  再往上面去到中学了,中学就是「正等正觉」,这个地位就不相同了。「等」跟谁等?跟佛等,虽然跟佛等,等於佛,当然还不是佛,就是他的思想见解等於佛,但是还不是佛,这是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只能叫正觉,就是梵语讲「三菩提」,不能称三藐三菩提,三藐三菩提是菩萨的地位,是菩萨所证的。三藐三菩提在佛法(大乘圆教)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它有四十一年级,在《华严》里面讲得很清楚,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像我们现在常常习惯所见所闻的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这都是等觉菩萨,是三藐三菩提里面最高的,他们地位最高。「无上」只有一个位次,就是佛,所以佛才能称「无上」,没有比他更高的。正等正觉上面还有,到了佛就没有再上的,就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个位次,正等正觉里面有四十一个位次,正觉里头有八个位次,是「四果四向」,这就好像是年级的区分,这是比方来说。

  你要晓得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就是学无上正等正觉,简单称为「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把「正等」两个字省掉,称一个前面无上,后面菩提,就是无上菩提,中国人喜欢省略不喜欢罗嗦,说一个头,说一个尾,当中就包括了。这一句话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更容易明了,后头两句就是用现代的话来说明:

  究竟圆满之智慧。】

  「佛」字的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觉了宇宙人生实相。】

  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才有能力真正明了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法修学的目标。一切都明了,当然你就能做得了主宰,就得大自在,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随心所欲,一切都迷惑就很难,好像驾车,你对道路非常熟悉,喜欢怎么走就怎么走,你想到哪里去,条条路都能走得通,如果对道路完全不熟悉,开了车到处迷惑,这儿走也不对,那儿去问人,那苦不堪言。不但六道,十方诸佛世界,你没有一个不了解,那真是天堂、地狱、诸佛世界,爱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没有一丝毫的拘束,可以天天到外面去观光游览。

  所求明了了,再讲「所修」,佛法修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我们常讲修行,修行两个字怎么讲法?如果连修行的意思都搞不清楚,那你不是盲修瞎练是什么?「修」的意思是修正,改正过来,「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行为包括太多了,说不尽,佛法用归纳法把它归纳做三大类,行为再多也出不了这三大类。第一类是「身」,身体的动作,这是身的行为。第二类是言语,所以叫「口」,口的造作是说话,这是一大类。第三大类是你的心里想像,所以这叫「意」,你的思想见解,这就叫意业的行为。这三大类的行为都有过失,把过失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诸位要明白修行不是天天在拜佛,不是天天敲木鱼念经。天天拜佛,天天敲著木鱼念经、念佛,心里还胡思乱想,口里说话的时候还不检点,一切动作随便,你的行为一点都没修正,你念经拜佛都是徒然,没有意义。修行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