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二集)(3)

下面说到修学的时间,时间不是一个短时间,是「五劫」这么长的时间。劫,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佛经里面说这个「劫」,有很多种的说法,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增减劫」。佛告诉我们,我们

  下面说到修学的时间,时间不是一个短时间,是「五劫」这么长的时间。劫,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佛经里面说这个「劫」,有很多种的说法,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增减劫」。佛告诉我们,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这个人的寿命是讲平均的寿命。平均寿命,人寿最短的时候,平均年龄十岁,那这个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过一百年,平均寿命增加就十一岁;再过一百年,就十二岁。这样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个是平均年龄最高的。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又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经上讲这个劫数,一般都是大劫。法藏比丘修行的时间这么长,这样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长处,美好的地方,自己统统吸收了;不如人意之处,统统都舍弃了,完全是取它最美好的。所以: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於彼』,所以它是集一切国土里面美好之大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这么建来的。因此,到他那个地方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十方世界是移民去的。移民的条件很单纯,只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教我们用「信、愿、行」这个方法修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这就达到初步清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能够生「凡圣同居土」。再看底下一条:

  十四、住真实慧。勇猛精进。】

  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我们在此地看到一个「真实慧」。慧是智慧,真实的智慧,『勇猛精进』。这个『住真实慧』怎么个讲法?你能够在一切法中,能够认识佛法,这是真实智慧。这个世间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认识佛法,不容易!在一切佛法当中,你能够认识大乘;在大乘法门当中,你能够认识净土;在净土法中,能够选择「信、愿、持名」,求愿往生,把心真正安住在这上面,这叫「住真实慧」。

  然后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简单的讲,对於这个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勇猛精进」。我们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不要中断,知道只有这个是真实的,其他的都是虚妄的。我们世俗人也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现在因为还没死,所以妄想很多!什么时候死,谁知道?没人晓得。其实咱们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没有两样!

  所以晓得这个世间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一场空!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唯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寿命同佛,阿弥陀佛无量寿,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修行时劫之长短,那就无所谓了。为什么?你有足够的寿命。无量寿来看,五劫算什么!这个时间不算长。所以说寿命长这才是真实的,没有寿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这才是真实的智慧,没有比这个更真实的了!

  十五、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一句是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佛家讲修行,首先要把「修行」这一个名词的定义搞清楚。行是行为,修是修正。当然我们的行为不正了,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为正,那就不必修了。邪正的标准是什么?这个地方简单跟我们提出这个纲要,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这个心里常常起『贪瞋痴欲诸想』,这就不正了,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

  因为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六祖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哪有「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是妄心,这是虚妄的。有了这些东西,我们虽然有真心,真心不能现前;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除掉,你心就清净了。外面是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是外面境界来诱惑你;外面有诱惑,里面就起贪瞋痴。

  佛在大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堕落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们外面禁不起诱惑,里面起烦恼。《华严经》上说得好,「妄想、执著」这是我们烦恼之所以生起,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著,执著就变成贪瞋,妄想是愚痴,这个是病根。

  我们要『积植德行』,「植」是培养、培植、累积,积功累德!要从『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从这儿做起。『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外不被外境所诱惑,决定不受外境诱惑,内里面不起妄念(这个「贪瞋痴欲」就是妄念),那就叫功德。你能够这么做,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心地清净,清净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的。

  所以你得的是定慧,这个里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它在这个宇宙之间,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定慧失掉了,自己做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么?作主的是烦恼,是诱惑。烦恼诱惑作主,这人就可怜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晓得修行修什么?无非是去「贪瞋痴」而已;内去「贪瞋痴」,外断一切诱惑。底下一段,说得更明白了,举出许多例子。第十五条,讲的是原则;第十六条,举了很多例子了。

  十六、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於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我们要想积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讲的「植众德本」,本是根本。第一个,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跟我们说,教我们「以苦为师」。实在讲,你初学的时候感到苦。你真正心得清净的时候,那是乐,那不是苦;别人看到是苦,你自己是非常之乐。到那个境界当中,看到世间人每天在花花世界里,你会看到那是真苦。苦乐的标准不一样!我们看苦行僧,那真苦!一天吃一餐,吃的东西很粗糙,我们觉得苦;穿的衣服很单薄,其实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不热,穿到身上凉,冬天它能保暖。不像我们,我们这个身体三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就很难闻了。我听人家告诉我,我没有见过,人家跟我讲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气,他是有一股清香。我们一年不洗澡,还得了?我们看他苦,他看我们可怜。标准不一样!所以这个要知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