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五集)(4)

生佛念同,双忆不离也。】 佛念众生,众生肯念佛,这就感应道交。《净土生无生论》里面,引用大经大论的原文给我们证明,它引用《楞严》非常之多,说明唯心净土与自性弥陀的真相,实实在在还是佛在大乘法里面常说的

  生佛念同,双忆不离也。】

  佛念众生,众生肯念佛,这就感应道交。《净土生无生论》里面,引用大经大论的原文给我们证明,它引用《楞严》非常之多,说明唯心净土与自性弥陀的真相,实实在在还是佛在大乘法里面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确确实实是真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是真理,这句话是事实。一切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心想生。众生是佛心中的众生,诸佛是众生心中的诸佛,相上虽然不同,虽然有距离,心性上没有一丝毫的隔碍,心性是通的。所以,诸佛念自己心中众生,众生也念自己心中弥陀,他怎么会没有感应?如果不是自性变现的,那可能是没有感应。这是自性变现的,当然感应,必定感应,事实是如此。

  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得很清楚,意思是说我们起心念佛的时候,这个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起心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就变成佛心,所以心就同佛。

  心同形亦同。】

  心果然同佛,你的身怎么会不同佛?所以学佛的人念佛念久了,他相貌就慈悲,性情柔和,他变化,起了变化。心是主宰,看相算命的常说「相随心转」。人心慈悲,他的相貌一定慈悲;人心险恶,他相貌装也装不出来,人家一看就知道,这哪能够瞒人!瞒人,可以瞒愚痴的人,不能瞒聪明人,不能瞒有智慧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你到底是真是假,你有几分功夫统统在表面上,藏不住的。所以形同佛。

  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这就是我们常讲,观人看这个人有善根,这人有宿根。宿根是什么?我们常讲本性,天性,没有人教的,他心地就好,他就很慈悲、就很聪明、就很明理,宿根。不是一世的修行,「生生世世」,而且功夫还能够得一点力,不能得力,它不能影响这一生,过去世的功夫都还有力量。尤其是这个法门,必须宿根成熟,你过去生中根性不成熟,这一生很难得利益。话说到这个地方,也有还没有成熟,他这一生就得利益,每个人得的利益也不尽相同。这是什么缘故?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说明。他老人家讲「九品往生,总是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我们过去的善根不能说没有,没有,那根本听不进去,根本会排斥。佛法好,禅不错,好!密也很好,教也很好,他对那个很有兴趣;听说念佛他马上排斥,马上拒绝,这就证明什么?证明善根没成熟。善根成熟的样子,不是这样的,一听到阿弥陀佛他就欢喜,他就接受,你跟他讲别的法门,他听不入耳,这叫善根成熟。成熟的人,这一生决定得生;还没有成熟,快要成熟,差那么一截,这就是遇缘不同了。真正遇到缘殊胜,这个缘有好几方面,遇到善友,我们讲善知识,真正能把这个法门讲清楚、讲明白,点头相信了;遇到好的同参道友,彼此在一块互相切磋琢磨,这是好缘;还有一种遇到的善友,你看到他念佛往生的,这一下相信了。不是自己亲眼见的,不相信;这亲眼看见的,相信了,死心塌地念这一句佛号。所以殊胜的因缘有很多,能够触动你过去生中的宿缘(宿世的因缘)。他能够触动你,能够引发你,这个叫善缘。由於缘的不同,果就不一样,但是决定得生,往生品位不相同,决定得生。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经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这是第二个比喻。第二个比喻,在经文里头只有一半,底下还有一段。先说这一段:

  前二人喻,泛指亲友。】

  前面一个比喻,比喻的关系比较疏远,这个比喻,母子比喻这是非常的亲切,用这个比喻。

  此母子喻,最为亲切。先喻单忆有离。】

  前一半,母亲想儿子,儿子不想母亲,这也没有用处,没有感应。可是做母亲的人在一生当中,没有不想他儿女的;儿女长大之后,会想母亲的人不多。自古以来母亲都很痴心,知道儿女不想自己,她偏偏忘不了。这是用这个来比喻佛忆念众生。

  佛念众生,远过於母。】

  母亲想儿子一生一世,佛想念众生是生生世世。

  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

  这个话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说的。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是西方世界的后补佛,决定没有一句话是妄语,决定没有一个字是假设,字字句句都真实,我们应当要相信。再看后半段:

  经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个比喻是:

  双忆不离。一切众生,仰慕弥陀,果能如佛之怜念众生者,自然感应道交,必得见佛往生。】

  比喻不难懂,我们应当从这个比喻细心深深去体会,然后你自然明了为什么要念佛,为什么念佛必定往生。这统统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了。同时在这个地方也能够体会到,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偏赞弥陀,这个比喻里头统统解释出来了。

  高齐大行和尚云。】

  「高齐」是历史上高欢建立的王朝,它的国号称「齐」,在南北朝的时代,五胡乱华的时代,有一位大行法师,他曾经说过、教人:

  信忆二字,不离於心。】

  「信」是信仰、信心。《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智慧,事实真相你就明了了。「忆」是忆念。「不离於心」,心里面有清净的信心,有深深的忆念,不要想别的,连大乘其他法门都不能想。为什么不能想?统统是六道轮回的事业。大乘佛法超越轮回,是不错,你超得了吗?超不了还是搞轮回。超越轮回不是在知见上,超越轮回是要断烦恼的。你烦恼习气没有断,你就出不了轮回,这个诸位要知道。古人常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是慧,「行」是功夫,这个重要!你不断烦恼,所有的智慧都叫邪智慧。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说,「有解无行」,行就是断烦恼的功夫,烦恼不断;解是什么?经典通达了,说得天花乱坠,烦恼没有断。那是什么?清凉说得很好,「增长邪见」。那个知见是邪知见,不叫正知见。正知见是与行相应的,解行相应的知见叫正知见,解行不相应的知见就是邪知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