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地藏经玄义(第二十八集)(5)

学佛之后,大家晓得我走的地方很多,我不是旅游,什么名胜古迹地方都没去过,都是人家邀请我讲经附带去看看,若不是人家邀请,我就没有机会到那些地区。我从来没有主动去旅游,到哪个地方去玩玩,没有过,一直到现

  学佛之后,大家晓得我走的地方很多,我不是旅游,什么名胜古迹地方都没去过,都是人家邀请我讲经附带去看看,若不是人家邀请,我就没有机会到那些地区。我从来没有主动去旅游,到哪个地方去玩玩,没有过,一直到现在。我的生活过得很简单、很单纯,我思想不复杂,所以今天有这么一点成就,这是重要的因素。

  你要能够放下,要能够舍弃,这个花花世界没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在电视、电影看看就晓得了,看了一次就不想再看了。现在电视节目我不看,为什么?表演的我都知道,不必看。你能够这样好学,能够亲近善知识,你的心是定的,你生活在智慧里。我当年的同事与朋友都说我是书呆子,学佛之后说我迷信,我笑笑而已。他们不懂,不用跟他们讲,讲了他们也不懂,白费口舌。今天他们明白了,遇到我就说:「你的路走对了。」这是当年你不肯走,我愈老愈自在,愈老愈幸福,你愈老愈可怜,现在知道了,你也来不及了,你也学不会了,为什么不提早觉悟?

  观人法空,你才能「修三佛性」,修三佛性是真正学佛,开发自性。开发自性,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我们明心见性走的是渐悟,不是顿悟,年年境界不一样,月月想法不相同,这是渐进。宗门显示的是顿悟,突然之间大彻大悟,我们逐渐逐渐悟入。『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六即位跟六即人都是渐进。六即就不必说,前面讲过。

  今观地藏,即是分证等觉之人法。】

  六即里面分证即佛,分证里面最高的是等觉。分证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一共四十一个位次都是分证位,等觉最高,再往上去是究竟即佛,这是『分证等觉之人法』。

  行人能观人法,全是自心。如如意珠,无不具足,即空假中,始从观行而至分证,与地藏本愿,一而二,二而一者矣。】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前面唯识家讲「一切法唯心想生」,就是这个意思,『全是自心』。『如如意珠,无不具足。』这是比喻。『即空假中』,天台用「空假中」概括全部的佛法。『始从观行而至分证』,如果没有观行,你是门外汉,学佛有观行,功夫就得力。「观」是什么?就是观法,你懂得观法,你的观念在转变;「行」是行为在转变,你的思想行为统统转变了。有了转变,这叫观行位。如果没有观行,你每天念经,每天念佛,每天依照这些仪规去修行,你的思想观念没有改变,你的行为没有改变,你还是在凡夫位。你用的那些功夫叫白用,每天磕一千个大头是白磕了,每天念十万声佛号也白念了。你要在思想上有转变,行为上有转变,这叫观行位。你的思想没有改变,行为没有改变,你的功夫不得力,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从观行到相似,从相似到分证,从分证到究竟。观行前面有「理即佛」,理就是正因佛性,个个具足不必说的。再其次是「名字即佛」,大家所修的是什么?名字位中,有名无实,但观行就入境界了。你观念没有改变,行为没有改变,你是名字中佛,有名无实,不管用的,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这是从观行到分证。我们真正用功,真正会修,就『与地藏本愿,一而二,二而一者矣。』把地藏本愿变成了自己的本愿,自己本愿跟地藏本愿是一而二,二而一。

  故曰不表观法,何以用心。此托事附法观之大途也。】

  这两句话重要,大家要记住。你要不懂『观法』,你怎么『用心』?「用心」就是用功,你怎么用功?每一部经论都有观法,每一个法门都有观法。『此托事附法观之大途也』,「托事附法」讲得最明显、最详细、最具体是《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完全是托事附法。

  总题既尔,别文亦然。始从如是,终至而退。中间若人法,若识心,若善恶,若凡圣,净秽因果,香华饮食,种种差别法门,莫不入心成观。如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从这个『总题』,这是观法做总结。「题」,我们要以如是观,向后的经文也是如是观。『始从如是,终至而退。』这是讲这一部经文,从「如是我闻」到「作礼而退」。『中间若人法,若识心,若善恶,若凡圣,净秽因果,香华饮食,种种差别法门,莫不入心成观。』你读了、听了,不能够『入心成观』,那就不起作用,要懂得入心成观。『如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你能够懂得作观,改变思想观念行为,那就是「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微尘是比喻这一部《地藏经》,大千经卷是比喻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经法,这一部经都具足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故於听闻读诵,礼拜供养,心不他缘,从心显发。方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免贫人敬宝之诮矣。】

  这两句话宗门常讲,宗门之外亦复如是,并不是禅宗独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如是,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底下就比喻说,『则免贫人敬宝之诮矣』,贫人对於宝尊敬、赞叹,但是自己得不到受用,那是名字位中之人,没有观行,这个宝物得不到受用。

  故於文前点出,以见立教,正为观心。】

  这一句话说明,祖师大德建立教学目的就是在『观心』,教人懂得观心,懂得怎么样真正修行。

  详如一家大小诸部。若欲修习,须近善师,涅盘妙因,在此而已矣。】

  这是略说,详细的,『一家』是天台家。天台家里面,大是《摩诃止观》,小是《小止观》、《六妙法门》,这些里面讲得很清楚。『若欲修习,须近善师,涅盘妙因,在此而已矣。』纶贯玄义这一部分,我们到这个地方就讲圆满。末后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你要想修、要想学,「习」是学习,最重要的是「须近善师」。你不亲近善知识,没有好老师指导,你怎么会成就?这几句话跟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开端所讲的完全相同。佛在经中教阿难尊者,第一个亲近善知识,所以亲近老师比什么都重要,老师对我们恩德是无比的深厚,这是师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