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成致感,逮得大利,故须观心也』。为什么玄义讲完之后,特别讲表法、观法的法门,你懂得这个,你才会读经,你才会念经,你也会讲经,你也就会听经,你都会了。你不知道表法,不知道作观,你什么都不会,我们怎么会进步,我们境界怎么会提升?诸位同学跟我在一起,无论时间长短,时间长的,你们能体会得到;时间短的,我们过去讲经的录音带、录像带都还保存著,你拿我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你会发现不一样。有很多经我讲过很多遍,遍遍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年年在进步,月月在进步。我为什么能有一点进步?我懂得观法。如果自己不能进步,就是你的观念没改变,你的思想没改变。思想观念没有改变,你没有修行。思想是你心里的行为,言语是你口业的行为,身体造作是你身业的行为,身口的行为是由意业的行为做主宰。修行从根本修就方便了,根本就是念头,你要把错误的念头修正过来,这就是从根本修。因为心不一样,你讲经说法自然遍遍不一样,你处事待人接物,你一些作法态度也都不一样,这是强调「观心」的必要。我们再念最后一段: 观音玄云,摩诃衍中,始从初心,终於后心,常观人法俱空。】 『玄』是玄义。『摩诃衍中』,「摩诃衍」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大乘。大乘中,『始从初心,终於后心。』「始」是开始,初发心,「终於后心」,后心是圆满成佛。这两句话,就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道是怎么修的?『常观人法俱空』,你仔细去观察,你细心去体会,人、法都不可得。为什么?人跟法都是因缘生。《般若心经》,观世音菩萨给我们做榜样,经典一开端「观自在」,这三个字是总说,里面有因有果,观是因,自在是果报。下面再跟我们说,他用什么观,他怎么会得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因。行是修行,他身语意三业行为,都在「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话讲起来不好懂,换句话你就好懂,就是他的身心都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或者我们再说,他的生活行为都落实在高度智慧之中,这个话就更容易懂了。「照见五蕴皆空」,这是看到事实真相,人法皆空;所以得大自在,远离一切忧虑恐怖,能「度一切苦厄」,这里因跟果都说得清楚明白。《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这是人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真的一点不假。能得不可得,你所得的是诸法,《金刚经》说诸法,说得很多,诸法因缘生,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能得不可得,所得不可得,你打什么妄想?你以为你有得有失,全是妄想,不是真实,不是事实。事实是能所皆空,人法俱空。人是能得,法是所得,都是空的。 以观人空,即是了因种子。】 这里面讲三因佛性。『了』是明了、智照。「了因佛性」从哪里来的?是从观人空来的。这要常常观,从哪里观?睁开眼睛看,竖起耳朵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我们凡夫不会看,迷了,著了相,把假相当真,真相没有看到。明白人看真相,他对假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所以他具足智慧,他生活在智慧里。我们生活在情执里,生活在烦恼里,烦恼跟智慧是一念之间,你一念转过来就过佛菩萨的生活,转不过来就过凡夫生活。我们学佛,读经、念佛就是要把这一念转过来,过佛菩萨的生活。今天大家讲这个世间有灾难,佛菩萨哪有灾难?人法皆空,有什么灾难?没有灾难。大地震像坐摇篮一样多舒服,原子弹爆炸像看放烟火,真得大自在,人法皆空哪有什么恐怖?凡夫吓得不得了,吓死了。实际上,这个东西不死人,人怎么死的?吓死的。你要不吓,那就是看热闹、看表演,真的是这么一桩事情。所以「了因」是智慧,观人空是了因佛性的种子。 观法空,即是缘因种子。】 『缘』是助缘,帮助你觉悟,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契入诸佛境界。三因佛性,这两个重要,正因佛性不必说,个个人具足。正因佛性是什么?佛菩萨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个佛性就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真心,就是前面讲的「一念介尔之心」,一念介尔之心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个个具足,但是要以了因跟缘因去开发,你没有了因、缘因开发,没用处,你还是凡夫,你还是烦恼。开发的这两个工具,了因跟缘因从哪里开发?要观人法皆空,你才能够得到。 故论云:始觉人空,终觉法空。以观人法空,即识三种佛性。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修三佛性,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 这三因佛性,你才真正了解,真正得到三因佛性的受用。『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修三佛性,历六即位,成六即人法。』这是天台家所讲的。「佛」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怎么修行?从初发心观人法空。当然这个观法,观人法空程度有浅深不同,可是浅浅的观法就得受用。这种观法要锲而不舍,你一舍离了,你就迷惑,你就退转,决定不能舍离。不能舍离唯一的办法,就是天天读经;换句话说,天天跟佛菩萨做朋友,天天亲近佛菩萨,不舍离佛菩萨,我们成就就快,若远离善知识,我们一定会被外面境界影响。 这一点,我这一生可以给大家做样子,我这一生有这么一点小小成就,我跟诸位讲过,因为我好学。我是在抗战期间失学三年,我学校课业没有完成,我只念到初中毕业,可是我喜欢念书,我对书本一天没有放弃。因为失学给我带来痛苦,我没有读书的机会,所以自己对书本就不能舍弃,一有时间、一有机会我就找善知识,我亲近这些人。我年轻时代,像现在人这些玩乐、欢乐场所我没有去过,一生都没去过。我有时间就找一些有名的教授,我去看他们,听他们谈话。我怎么找他?写信,不认识写信求见。这些有学问的人好,我是将心比心,如果我是个教授、是个好老师,有人这样恳切的找,我一定会见他,我是这么想,所以我就常常写信找这些人。我那个时候在台湾,认识二十多位名教授,我亲近他们,听听他们的,在这里面选择哪个高明,哪个合口味,然后我逐渐逐渐减少了,就这一两个,最后我就找方东美先生一个人,其他人都不听了,我搞的是这个。另外我去的地方,我跟诸位讲过,我去图书馆、书店看书,其他场所我都不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