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四时,判味有定。不属前后所摄者,皆收归方等。】 华严、鹿苑、般若、法华,确实有很清晰的界限,方等就很广,凡是这四时不能收的,统统归方等。下面举例子: 如光明、胜鬘、大集经、楞严等,是其例也。】 《金光明经》、《胜鬘经》、《大集经》、《楞严经》,统统收在方等里面。 今地藏本愿经,亦合第三方等时摄。】 《地藏菩萨本愿经》,古人判教也是收在方等里面。但是青莲大师的判教是,「判无上醍醐为教相者」。无上醍醐为教相是法华涅盘第五时,祖师用这个做比喻,用比喻来判设。华严判作乳,鹿苑判作酪,方等判作生酥,般若判作熟酥,法华涅盘判作醍醐。这是古印度时候的奶制品,从奶制品里面提炼,从乳提炼为酪,从酪提炼再就是生酥,生酥再提炼熟酥,熟酥再提炼是最好的醍醐。 醍醐是什么?佛经上常说。往年,道源老法师在台湾,他是讲经的法师,他学过讲经的技术,在台湾老法师当中,讲经懂得这套方法的只有他一人,这是在讲判教,他是个内行人。他常常讲经,经上讲的两桩事情,他一生都搞不清楚,什么是醍醐、庵摩罗果,他不知道。有一年,他到印度去朝圣,就问印度人:「佛经上讲庵摩罗果有没有?」印度人说:「有。」你拿来我看看,这一看,是台湾人讲的芭乐,原来就是这个东西。醍醐是什么?也端来了,沙拉,大家常吃的,奶制品里面最好的。回到台湾之后,醍醐、庵摩罗果我都见过,在哪里?摆在面前。所以佛用的比喻,都是大家很常用的,不会找那些很稀有的东西来做比喻,因为大家不懂,日常生活当中常接触到的,用这个比喻来判教,教的味道叫法味,用这个来比喻法味。 这是方等,方等是生酥,怎么能跟醍醐比?他为什么把这个经判作醍醐?判作醍醐,这个经的教义就跟《华严经》、《法华经》相等。我们现在实在讲是比较清楚多了,我们可以肯定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门门都第一,没有第二。五时判教还有第一、第二、第三,他们的判法,华严时、法华时是第一,般若时是第二,方等时是第三,鹿苑时是第四,实际上哪里有这种分别执著?所以华严家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不但佛法门门是第一,世法也是门门第一,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平等的,决定没有高下之分。如果有高下之分,这从什么地方变现出来的?从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 你果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世出世间法决定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法界,一真法界是清净的法界。离开了执著你就清净,离开了分别你就平等,离开妄想你就圆满觉悟了。所以《无量寿经》经题很好,教导我们修行的原则,「清净、平等、觉」。经题上这五个字是告诉我们,修学的枢纽,修学的关键,修学的中心是「清净平等觉」,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这是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所以才说「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才是事实真相。然后我们了解,祖师大德这是方便说法,便利於初学。初学因这个方便而入门是有利益的,如果执著这个方便,那就错误了,那你在佛法里面所契入的就非常有限,所以决定不能够执著。 下面青莲法师是自己设问答,下面详细的解释。解释有从理上说、有从事上说,他解释得很好,这段文字并不难懂,诸位看看就可以,我们此地可以把它省略掉。请看第十五页最后一行,我们看他的答覆: 法华大收,涅盘捃拾。所应记者,皆已记讫。】 这是说明祖师大德们判教的义趣。虽然是天台家的说法,但是在一般佛门里面,各宗各派也都能承认接受。到《法华经》开权显实,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做了一个总结,《法华经》是总结,所以佛家讲成佛的《法华经》,开智慧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为什么这样说法?因为佛当年在方便说的时候,曾经讲过一阐提不能成佛,不能作佛。「一阐提」是梵语,它的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众生,没有善根的众生怎么能作佛?佛在最后,法华会上他的说法不一样,一阐提也有善根,一阐提也能作佛,这才圆满。所以叫成佛的《法华经》,是这个意思,跟《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才能合得起来。这是《法华经》做了总结,将佛度众生圆满的悲心,完全显示出来了。《涅盘经》里面,这是撷取精华。什么精华?《法华经》的精华,也可以说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涅盘经》,实在讲就是世尊的遗嘱,一日一夜所说,说的时间短,记载得特别详细,特别的完整。世尊将要离开这个世间,对这个世间一切众生念念不忘,一再的叮咛嘱咐,希望我们明了他所说的教义,依照他教导方法去修学,决定可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地藏经》在什么时候讲的? 佛今上升忉利,为三事故。】 这是世尊,法华这个时期结束之后,佛上升忉利天,这部经在忉利天讲的,讲了三个月。讲完之后,二月十四,从忉利天再下降阎浮提,第二天十五入般涅盘。所以大师判设这部经,这部经是在法华之后,是在《涅盘经》之前,《法华》、《涅盘》判作无上醍醐,这部经又何尝不是无上醍醐?这是根据这个来判的。佛上升忉利天,说这部经有三桩事情,这个重要。第一个: 为母说法。】 报恩。我们晓得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师道是教学、是教育,教什么?就是教孝。佛菩萨之所行,行什么?行孝。说实在的话,佛法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孝」字而已,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导我们修学的根本,「净业三福」。佛在这三条末后做了一个总结,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菩萨要修行成佛,这三条是他的正因,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不从这三条上奠定基础,不但是大乘佛法你不会成就,小乘也不能成就,我们怎能不重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