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六集)(3)

『称其名号,本愿如是』,称名念佛法门,太容易了。为什么这样容易成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就是佛力加持的。 『此方人心杂乱』,这是讲我们娑婆世间的众生,心思很乱很杂。 『必令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为什么

  『称其名号,本愿如是』,称名念佛法门,太容易了。为什么这样容易成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就是佛力加持的。

  『此方人心杂乱』,这是讲我们娑婆世间的众生,心思很乱很杂。

  『必令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为什么教你一心持名?就是把杂乱心打掉,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与净土就自然相应。念佛念得再多,心不清净,还是不能往生。说实在的话,能不能往生,不是在念佛多少,是在你念佛功夫到不到家。什么是功夫?把杂念、烦恼都念掉,清净心现前,这是功夫。如果妄念还是很多,佛号虽然念,妄念始终断不了,你一天念十万声也没用处,也不能往生。佛号是念了,不起作用。佛号就是对治妄想的,所以功夫得力,佛号一提起来,妄念就没有,心就清净,这是功夫得力,念佛产生效果。

  下面菩萨举了一个比喻,教我们应当怎样念佛,我们可以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

  经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譬如有一个人专心忆念,就是一心念;一人专忘,另外一个人忘得干干净净。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这两个人纵然碰在一起,也像没碰到一样。为什么?不相应。

  『或见非见』,见了面,也等於陌生人一样。

  『二人相忆』,假如两个人都专念,情形就不一样。

  『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这个比喻很容易看出来。

  疏钞一、初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二、后喻生佛念同。双忆不离也。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前面一段是比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佛专念众生,一心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众生辜负了佛恩。后半段是比喻佛念众生,众生也念佛,就感应道交。

  我们也许会有疑问,我天天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感应?这话有没有道里?有,是事实。念了这么多年没有感应,我们要追究为什么你没有感应?你是杂心念,乱心念,你从来都没有用一心念,所以你虽然念佛,时念时断,念得不相续;也不是净念,是杂心念佛,或有或无,所以与佛菩萨没有感应道交。要知道过失在自己这一边,不在佛那一边,佛菩萨没有过失。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我们也疏忽大意了,没有搞清楚,这个很重要。后一段,佛一心念我,我也一心念佛,就有感应。

  『后喻生佛念同,双忆不离也。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一心念佛,心就与佛一样,与佛同心同愿。

  『心同形亦同』,形是容貌、身体。看相的人常说相随心转,能转的是心,所转的是相,心比相重要多了。世尊对我们世界众生说,这个世界众生心不清净,妄想烦恼很重,所以佛的殊胜相好不谈,谈了你也不懂。只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能想像得到的,你非常羡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从哪来的?心变现出来的,心好相就好,心善相就善,心净相就净。

  我们凡夫没有天眼,比天眼次一等的,实际上不知道次多少等,现在人所讲的气功。气功练得好的人,能看到一个人的气,从气的大小、色彩知道你身体健康的状况。他们说是健康状况,其实不是的,知道你心地善恶染净的状况。你心净放出来的光清,光的色彩好;心不清净,放出的光不大,灰灰暗暗的,这个人当然就多病。如果你放出来的是白色的光、金色的光,光很大,这个人身体一定健康。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放光明,光彩、光的大小就与你的心有关系。如果你的心很清净,一点污染都没有,有天眼通的人看你的身体是透明的,这是真实的,他里面没有污染。你有贪心、有瞋恚、有我慢,「贪瞋痴慢疑」是污染,你的身体就不透明,就有障碍,这是很有道理的。

  真正学佛修清净心,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像《无量寿经》上经题明白标示出修行的标准,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清净平等觉」。要真正达到这个标准,还是古德一句老话,「看破、放下、随缘」才能达到这个标准。「看破、放下、随缘」是下手的功夫。看破是真正的学问,放下是功夫,功夫的浅深就是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放下多少。彻底放下,就恭喜你,你成佛了。所以菩萨的阶位,就是看你放得多少?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还没有放下,他还不能成佛。他要把那一品生相无明也舍掉,也放下了,他就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了,生活就随缘自在。随缘是至善,就得大自在。

  所以行同佛。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相貌、身体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你问为什么?因为相是从心变的,他是一心念佛去的,到那个地方,一切都同佛,「心同形亦同」。

  『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这些理与事都要明了,然后你修学就不会怀疑,才真正有清净坚定的信心。

  经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疏钞一、前二人喻。泛指亲友。此母子喻。最为亲切。先喻单忆有离。二、佛念众生。远过於母。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