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做阿罗汉,偶尔现点神通,利益众生。
这些概念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文字不太能精准地表达出几个佛门孩子的特质,也不敢说,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福报在寺院里学修,待的住,学的进,还很欢喜,这就很奇特。是以往的经验中所没有的。 孩子们还很爱吃零食,寺院在这方面对净人、沙弥要求都非常严格,绝不会出现偷吃零食的现象,但对这几个小净人,引导他们的班导法师还是网开一面,让他们吃够,吃的够了,他们反倒不想吃了。 这个很有意思,师父在这几天的随谈中,特地强调了道场的氛围问题,他的原话是讲,管死了也不行,松了就放逸、散乱,要管的恰到好处。 这句话,嚼一嚼,是很有意思的。 孩子们有时候会想家长,但最小的那个就比较烦家长了,因为他觉得家长每次来看他,总是问那几句,吃的好不好啊,住的好不好啊。 挨批,会流眼泪,会哭。 但是,他们在讲自己挨批流眼泪的时候,就如同是讲别人一样。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就哭啊,眼泪止都止不住。 像是讲一个笑话一样。 给他们拍张照片,照相吗,总是希望照的好一点,照真的,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抓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大家都忙,难得把他们凑在一起。所以,就让他们一人捧一本书,坐着,装着在读的样子。 他们就很认真地说,我们从不这样读书。 不过,说归说,配合还是很配合的,只是边读书,边做个鬼脸。 看他们,感觉还是早出家的好,因为,早出家,心地确实单纯,有一些基本的素质可以非常容易地调教和启发出来,为将来开智慧打基础。 当然,如果中途不出意外,就一直这么走下去的话,很难讲,就蹦出一个大德来。 每天,看到他们,确实是一种享受,会给自己凭添很多信心,会越来越深信生命的无限性,确实是不断地在轮转。尽管我们都忘记了前世的事情,但是,现在的所行、所思、所想无不带有前世的痕迹。 师父的随谈中讲,我们现在所行的,就是画我们的来世。 这么开演的话,现在我们所经历的,目睹的,感知的,就是前世我们所行的。 如果他们明年能剃度的话,那就算是“驱乌沙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佛门里会招收小沙弥,但是这些小沙弥不能如成年人一样做大的承担,在原始佛教中就给大家看看谷子或者树上的果实别给乌鸦吃了,乌鸦一来,就轰赶它们。所以,叫“驱乌沙弥”。 时代不同了,寺里也没有乌鸦可以赶,小净人们劈柴、烧火,读书,用功,俨然就是一个个修行人。而且,最小的那个还能骑三轮车,出坡、劳作一点也不耽误,各种经典背得很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