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6):闻板即起

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贤书

沙弥日志(6

  以前曾觉得出家就是敲木鱼,念经、念佛,那种青灯古佛的生活,真到了丛林里,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

  丛林里有非常多有趣的事情。

  念经在一天的学修当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早、晚课,下午两点整诵大乘经典,最近一直在诵《华严经》,每次一品,约半个小时。白天或者晚上有一些经论课。

  从引导上和自己的观察中看,与念经、上课同样重要的是睡觉和吃饭。

  通过观察而得出的这个结论,让人很兴奋,因为忽然意识到时时刻刻都是在学修当中,人就会感觉很踏实,不会茫然。

  有一次,在丈室,师父跟弟子们随谈,天上地下、经论哲学、艺术生活无所不包,忽然午斋的板声响起,师父立刻起身,催促大家赶紧去吃饭。

  这个细节被捕捉到,心想,丛林里的各种制度都是祖师大德根据佛陀制的戒律精心制定的,吃喝拉撒睡的种种规则、细节,肯定都是根据人的根性辅助学修的,肯定都是一种训练,别说丛林道场了,就是普通的体育训练,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很多环节都有其特殊的用意。传承上千年的道场规则,那更不用说了。

  闻板即起,去吃饭,定有用意。

  最早进道场,就被引导要闻板即起床,一直在实践,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觉受,但是,至少对于对治睡眠有好处,不再那么贪着睡觉了。板声一响,立刻起,太累的时候也做不好,但咬牙做起来,也就没什么了。

  估计,这个习惯对以后的学修一定有帮助,甚至于对未来要面对的死亡也会有帮助,因为人不能顺着习气走,否则就白出家了,曾经做过实验,睡觉前默默诵经,然后诵着诵着就睡着了,失去意识,第二天知道在哪一段失去的意识,但是却无法控制,那就意味着,人要是死了,自己是根本控制不了的。

  如果,一辈子能闻板起,估计会对最终要面对的死亡有一些帮助,一天当中,早上一次闻板起,中午一次闻板起。一天两次,后半辈子大概还有两万来次,天长日久,应该会有所收获。

  一日三餐,每餐前都打板,三餐用斋在丛林里不叫用斋,更不叫吃饭,而叫过堂,师父听见板声,立刻起身,是去过堂。

  僧众都按时过堂,板在五分钟之内响四次,第四板在第四分二十秒左右响,倘使这个时候没有进斋堂,那就得在斋堂外站着,等过堂前的唱诵完毕,再进,进去也不能立刻就吃饭,而是先对佛像忏悔。

  这个过程,迫使每个在丛林里的人必须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听见板声,无论手头有什么事,要赶紧放下,去过堂。否则,拖拖拉拉的就来不及。

  人都有一个习气,手头做什么事情,做着做着就掉进事项中,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最重要,跟说话一样,说着说着就收不住。除非有特殊承担的法师以外,大多数都在闻板声按时过堂的仪轨中强制着克服掉这个习气。

  自从见到师父闻板即起身,也开始学着这么干,如果手头在写字,板声一响,立刻把笔扔下,起身去搭衣过堂,哪怕字写一半,也扔下。以前,不是这样,总是会想,把这个字写完再去,把这个词写完,把这句话写完,等等,如果跟别人谈话,也是要把话谈完,谈到尽兴,总是会想,还有半分钟,晚一会儿没关系,还有一板没响,就这样拖拖拉拉地黏着着,最后,踉跄着跑进斋堂,就晚了。

  渐渐地,就意识到,闻板去过堂,习惯养成以后,可以培养出遇事不粘着、不执著的好习惯,拿的起,放的下,事来不怕,事过不留。

  道理讲出来都容易,做到就需要天长日久地练,体育训练也是如此,一个运动技巧谁都知道,但当事人就需要年年月月地练,最后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功夫。

  算了一下,一天三次闻板过堂,正常的话,后半辈子还可以练将近四万次。如果不够的话,也没办法,就这么多了,寿命有限,但是,结合别的训练,应该是够的。

  过堂中,叫过堂,不叫吃堂,不叫用堂,估计这个“过”字也有用意,我猜就是训练我们对食物不执著,对所有我们认为无比重要的事项不执著,行堂的把饭菜提来了,埋头吃好,饭菜提走了,不去牵挂。点滴滴练习不贪、不着。

  凡夫不吃饭会饿死,还是要吃,但又不能贪吃,那样就苦,和我们做事一样,做时认真,结果随缘。不去耿耿于怀。

  这个功夫练出来,对出家人来说,可能最重要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习惯于拿到了什么就执著什么,首先,执著“我”,我的感受,我的习惯,我的修行,那么给我一件事情做,我就执著这件事情,就忘记了整个僧团的事情,如果给我整个僧团的事情,可能就又执著僧团的事情,而忘掉了整个社会的事情,给了我整个社会的事情,就可能执著社会的事,忘掉了众生的事情,依此类推,最后就忘掉了生死大事,等提起来生死大事,就又执著生死大事。

  因为经论里讲,本来面目是没有生也没有死。

  辛苦一辈子,执著到头,什么也逮不住。学佛真的是靠悟的,不是靠学的,死学,一定学不透。

  这个不执著的道理和实践,对出家人有很重大的意义,对在家人也有帮助,了解到不执著的好处和对生命质量的重要性之后,人就会变的随和、随缘,不固执,不死硬,少烦恼。

  倘使有一笔财富,来了就来了,好好对待它,去了也就去了,不去执著它;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一个期待了一辈子的职位,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一些亲情、友情,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乃至于一个看起来无比重要的责任,来了就来了,好好担负起来,去了就去了,不去执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