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与莲公同官十稔共学三十年。 梅老居士跟夏老也是老朋友,他们同在一起作官有十年,同在一起学佛有三十年,是三十年的老同参。 同受皈戒。同参叩于宗门耆宿。同受灌顶于密宗大德。同于慧老法师座下得受印证。生平友朋。深于儒佛两教者。首推莲公。 夏老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一位老友。此地所提的‘慧老法师’就是慧明老和尚,他有一个小册子《慧明老和尚开示录》,流通得很广。就是慧明老法师给他们两个印证。 至其力屏万缘。掩关十载。 ‘掩关’是闭关。夏老居士会集这一部经是闭关十年,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是很草率的成就。 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艰苦卓绝。为法忘身。实有足令人惊叹敬佩者。其会集此经之动机与苦心。并所具六点特点。所谓教眼圆明。深于文字。专功久修。遍探原译。洞窥诸本。网罗各藏等。悉见前文所述。而其始终敬慎。心精力果。以迄于成。 他会集的时候认真负责,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他的初稿,是闭关三年完成,以后不断地再修订。我们现在的本子是他的定本。初版是在民国二十五年流通的,慈舟法师曾经在济南讲过一遍,而且还有科判。慈老有两个学生在台湾,也都很有名气。一位是道源老和尚,已经往生了。另外一位是忏云老法师。 慈老的科判,我是今年才看到,黄念祖老居士保存了一份,他这一份就送给我了。我在台湾印的《无量寿经》,就把慈老的科判附印在后面。从慈老的科判里面,我们能看到初版的面貌,跟现在我们所读到的定本有不少差别。这是夏老以后增订了不少,而且再分章目。初版的时候没有分。 故其于九万五千七十字之五种原译内。 这是五种原译本的字数,他都算得很清楚,总共是九万五千七十个字。可见得夏老心很细。 玄义微言。深文奥旨。无一语而不详参。无一字而不互校。务使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蔓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 这一段是梅老居士对于会集本的评语。这个评语,决定不过份,恰如其说,才知道这个本子会集得好,会集得是真正不容易,若不是再来人,决定做不出来的。因为会集,比译经难,甚至于比注经更难。 蕅益大师,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再来的?他老人家作《要解》,印光大师对《要解》赞叹:‘即使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猜想,蕅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至少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否则的话,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还得了吗! 中国人有幸,确实是多逢诸佛菩萨再来,应化在我们世间,替我们整理典籍,重新建立我们的信心,使我们这一生能得度!这样的大恩大德,的确是粉身难报。 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浃旬累月而不决。 这是指取舍。五种本子里为了取那一个字,十天(‘旬’是十天)、累月,都很难决定。所以他会集这个本子,一直到完成,用了十年的时间。这个本子字数并不多,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以他的学问、修行的功夫,还要花这么长的时间,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 日日祷于佛前。时时萦诸梦寐。此其敬慎。虔恭状况。皆光羲与慧老法师所目睹者也。 这都有证明,是慧公梅老亲眼看到的。 故其精诚所感。屡现瑞征。兹恐骇俗。姑不具引。 这几句话非常的含蓄,他的感应实在是多,而且不可思议。我们印的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里面有一张夏老居士的照片,这一张照片曾经多次地翻印,不太清楚了,但是还可以看得见,他头顶上有一尊佛像,鞋子底下放光。原来的照片上很明显。 现代人求感应、喜欢神通的太多了,所以黄老居士对于这一些事情一字不提,是很有道理。感应瑞相决定是有,可是不要去理会它,这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是我们的心得清净。经题上面讲‘清净平等觉’,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才重要。 从序文里面,使我们看到老一代的含蓄,决不以神通感应来夸耀!所以老居士的事迹,一直到今天,黄老居士不肯公布,也只是私下给我们谈谈,还一再嘱付不要对外人说。老一代跟这一代不一样,这一代没有瑞应也要说一点,免得人家瞧不起。还造谣生事,怎么得了!过去的人,有这些事情,不肯说,也不愿告诉你。 是以及其告成也。 这是会集成就,这个本子完成了。 文约而义丰。 ‘文’是文字。文字简约,经文不长,而且文字并不深,几乎人人都能看得懂。这个太难了,是真正不容易。‘义丰’是意思圆满。 理显而词畅。 ‘理’,看起来并不很深,都能看得懂。词句非常通畅,读起来很流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