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文珠法师著:相对集(2)

三、智与愚 智与愚是对立的,但在世俗言,智愚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更无绝对的标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最好的说明。有时,自认绝顶聪明的人,往往是世上最大的傻瓜,反之,又焉

  三、智与愚
  智与愚是对立的,但在世俗言,智愚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更无绝对的标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最好的说明。有时,自认绝顶聪明的人,往往是世上最大的傻瓜,反之,又焉知外表愚钝者,不内蕴超人的智慧?所谓“大智若愚”是也。
  世上聪明的人很多,但聪明反为聪明误的人却不少。苏东坡说:“人皆生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见聪明并不是好东西,自古已然,尤甚的是有人自恃聪明才智,不惜强夺巧取,甚而同室操戈,同类相残。世上最犀利的武器,就是自认绝顶聪明者的杰作;而人间层出不穷的灾难,何尝不是聪明人的产品,美其名曰聪明才智,实则是最愚蠢。
  佛陀说:真实的智慧,必基于真理与道德。这由真理与道德所综合的智光,不独能照彻宇宙的原理,洞悉物质的本体,更能导人认识真理生命之所在。这个超乎物质的真理生命,原是我们的良知良能,亦即人人本具的真实智慧--佛性。正因为人人同具此佛性,所以人与人之间,原本是息息相关,物我同体的。可惜一般人都被虚伪的认识与错觉所蒙蔽了觉性,致使内在的智慧黯然无光,而觉性也失却其觉察的本能,代之而起的便是限于时间与空间的虚妄意识。
  愚痴的人士,竟偏执此虚妄意识的错觉为真理,为自我。因此,人生永远在一连串的错觉中生存,错觉使人迷执宇宙不实的事物为真有,错觉使人产生种种非理的要求,错觉使人为满足一己的私欲而放弃公理,鄙视正义,远离仁爱,鼓舞仇恨。尤甚的是错觉使人悲哀,也使人狂笑;使人兴奋,也使人消沉。总之,在错觉策划下,纯真,纯善,纯美的人生,竟然插进许多可歌可泣的奇迹,以及悲欢离合的惊险镜头。同时,也使纯真纯善纯美的世界,发生许多触目惊心、动人心弦的灾难。
  最惨的是有人以一己的错觉,强为天下人定出是非曲直,而天下人也就在这偏见的假定与指挥下,矫揉造作,营营役役。于是天下人的智慧,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被遗失,被抛弃,天下人的觉性也就一代一代的被牺牲,被蒙蔽,结果,普天之下,芸芸之众,除了佛陀,谁是智慧的人生?
  如果,我们能本此真理生命,去体会天地万物一体,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完成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责任,使天下人都可以摆脱错觉的枷锁,步上自觉自奋,大彻大悟的正途,那将去佛道不远,智慧自可期;否则熙熙攘攘,唯利是视,纸醉金迷,误己误人,佛眼观之,真是愚蠢之极,诚可怜悯。
  四、是与非
  世间是非,绝对没有一定的标准。同是一个人,同是一件事,从此角度看似乎是,从另一角度看又似非。况且人有人自己的立场,事有事本身的原则,可是世人往往限于一己所见的一面,而不见别人所见的另一面,于是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然则,凭何来判断是与非?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以为这样便是明辨是非,实则:“国人皆曰”这国曰,焉知非盲从互和?“然后察之,见可杀焉”这个察与见,又谁能保证没有主观成份?更何况现象界既然相对,当有比较,蚂蚁小吗?比起微生物不知大若干倍。鹏鸟大么?可是较之冥冥苍天,又觉太渺小了。香港凤凰山高吗?泰山呢?喜马拉雅山呢?人间痛苦吗?较之地狱,快乐何止万千倍!人间快乐么?望之天堂或对佛国,又恍若地狱了。所以说:人间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是之与非,仅凭众生,迷真逐妄的错觉与偏见,强给现象界一种相反的符号而已。可惜世人总是喜欢护己所非,妒彼所是,甚或“好恶乱其中,利害夺其外”,不惜是非颠倒,致使受害受谤,抑郁沉痛而无告者,比比皆然。而自己亦由是散播恶因,将自食其恶果,此佛所谓颠倒众生是也。
  然则,人间果然无是非耶?弗也。在世俗谛言,携乎真理,见乎真情,既见容于社会道德,又合乎仁义礼智,既不涉及名利权势,又为世人所推崇,所需要的,当然是;反之,当然非。若在真谛言:“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何来人我是非之争?
  此真如界,平等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心。此真心,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非生非灭,非去非来,非一非多;视之无色,听之无声。说它是吗?无形无相,无可指陈。说它非吗?却圆明朗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明乎此,自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正如清凉国师说:“妙有得之而非有,真空得之而不空。”人生至此,有而非有,空而非空,能所双亡,超然独立,回顾人间是非,实属多余,又何必计较。
  五、胜与负
  胜与负,即一般人所谓输与赢。人生舞台,一如战场,不是胜,便是负;亦如赌场,不是输,便是赢。输等如失败,赢等如成功;但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往往均等,只视乎个人之胆识才智,如何利用机会耳。如果能善于把握时机,运用才智,自当成功,否则,必然失败。
  不过成功与失败,每因事而异。有人事业成功,婚姻失败;有人财富成功,人格失败;亦有人做事成功,做人却失败。或今日成功,明天失败;反之,明天之失败,又可能换取他日的成功。所以世上没有永远的成功与失败,当然亦没有绝对的输赢与胜负。
  既然,胜负是人生的常事,何用牵挂?我以为:最使人担心的,该是做人的成功与失败。因为做事失败了,还希望有成功的一天;如果做人失败了,才是无可挽救的悲剧。
  慈爱的佛陀,为了阻止人生舞台悲剧的不断上演,更为了使人生,取得喜剧收场。所以告诉我们做人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止恶行善,改往修来;既要消极的放弃名利枷锁及物欲的追逐,更要积极开拓真理生命以促进精神的文明。进而做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先自利、后利他,先自觉、后觉他,让自己的生命与全人类的生命溶合一体,视他人之苦为己之苦,以他人之乐如己之乐;乐与天下,忧与天下。不但智于生,仁于生,勇于生,且生有益于时,死有利于后;生则与日月争光,死则与天地同朽。人生至此,何止成功,简直是荣耀的胜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