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是生活在愿力中,他有一分愿心,虽然会痛,却是痛得“痛快”,如果没有这分愿心,那就会很“痛苦”。现在的人常说,活在世间好苦!我问他说:你苦什么呢?钱也有,地位也有,孩子又乖巧,你又苦什么呢?而说的人,总是有许多理由叫苦。有钱也苦、无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的人是因为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清净行 所谓堪忍,就是要没有嗔恨的心,心无嗔恨,身与意就可清净;心如果受到嗔恨的影响,就无法再精进,如此在修行的路上就无法完成那分清高无代价的付出。 慈济所做的一切利生工作都是无代价的付出,这就是清净行;假如所做的均要求有代价的回报,那就不清净了。因此一定要训练这股堪忍的精神,心胸要开阔,任何针对我们的风雨、是非都不会伤害到我们心中的这棵菩提树;一棵大树如受不了风雨的摧折而倒下,岂不是很可惜吗?所以,应该要很坚固地把它种在我们的心田深处,让八风吹不动,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因此,要相互堪忍,扩大心胸,建立起正知、正见、正思和正行。 三业清净 有些人,平日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甚至满口骂人的话,但这些对别人影响不大,因为大家总认为他们就是这种没见识的人。但是佛教徒就不一样了,如果不小心说了一句损人的话,就会退了别人的道心,一出口就谤佛、谤法、谤僧或是坏了佛教的名誉,这都会造成整个佛教团体离异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和言行,多修口业、修心业、修意业。 贫富 有钱的人不一定幸福,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呢?能爱人又能被人爱的人最幸福。人的贫富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贫中之富,另一种是富中之贫。 富中之贫的人是指有些人虽然很有钱,事业做得很大,物质也很丰富,但他却很贫困,哪方面的贫困呢?当然是感情上的贫困,因为他不能付出爱心给别人,别人当然也不肯把开心付给他,因此他很孤单,得不到人生的温暖,这就是富中之贫的人。 而贫中之富的人,他的物质生活虽然很贫困,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富有爱心,触目所及的都是一张张亲切可爱的脸孔,所听到的也是充满了人情、关爱的声音,他生活得非常快乐充实,这就是贫中之富的人。 柔和善顺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须要注意“心”,不要动不动就发嗔怒气。每个人都爱看温暖的笑脸,也都喜欢听柔和的声音,所以我们要好好培养形象,随时挂著慈悲的微笑,讲话的态度要注意柔和善顺。开口动舌无不是在教育,对自己、对子女、对周围的人,我们都要随时注意形态、声音,我们的举止行动都是由心在指挥,所以好好的控制心念是很重要的。 忍辱 一切的道业都必须由忍做起,忍可以说是培养功德最殊胜的力量,能忍才能殷勤精进地修行,欠缺了忍,就会妨害我们的精进。 忍是帮助我们做好事、修精进行的大力量,所以能忍辱的人,我们要赞叹他。再者,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佛法目前在台湾很流行,常可看到一些人刚开始信佛就说“我要受戒去了”;是不是受过戒的人都能忍呢?倒不一定,也许在七天的受戒期间,上戒坛、听法师说法他还可以记住忍这个字,也认为很有道理。可是,说不定哪一天为了座位、拜佛与人发生口角,那时就把忍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说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 能忍辱的人一定能持戒,被骂不会起嗔心,看到物质不会起贪念,一切的人事是非,他会冷静理智地分辨。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在学佛,从凡夫到佛的目标,中间这条路就是菩萨道。菩萨道要具足六种条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六度中能持忍者,没有什么事办不到的,所以说忍辱比持戒的功夫更大。 能忍辱的人,也一定能精进,能精进的人才能庄敬自强——冷静。正定也叫做禅定,有冷静禅定的工夫,那一定是个有智慧的人,所以有了忍就能修身,进而普济众生。 一个人道德的升华关键就在是否能忍;事能够成功,也是在于忍。假如每个人都有这分宽大的心量、忍辱的精神,绝不会有斤斤计较的事情发生,所以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的威德是持戒、修苦行所不能及的。 有人问我说:“师父啊!看你这么瘦弱,却真的把慈济医院盖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也有人说:“师父你真了不起,能把这么多人的力量结集起来。”我说:这是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的。只要心胸宽大,什么事都能忍,自然有事化无事,一切事业都可以成就;去掉了人我是非,人我集合的力量就是很大的力量。所以说,忍是我们成就事业最重要的依据。 千锤百炼 一块废铁要制成精利器具,必须先经过洪炉烈火的熔烧、锻炼;同样的,别人对我们的恶骂就像洪炉烈火在燃烧一般,如经得起烧、经得起打,那么纵然是一块废铁,也可以炼制成一样精美的利器,一个成功的人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 所以周围的人如攻击我们、陷害我们,千万别起嗔恨心,应该起感恩的心,没有坏人显不出好人的好,没有苦难的众生也就不能显出菩萨的精神,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说是入道的人,也不能说是个有智慧人。 嗔心猛于火 要知道嗔恚会害人,它能破坏我们的善法。为了一时的不能忍,不但会破坏了我们的好名誉,也破坏了过去一切的功德及修养。所以佛陀说:“今世后世,人不喜见。”每个人都希望遇见好人,也希望看到温柔的态度,不喜欢见到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不只是今世令人讨厌,甚至你今世种了令人讨厌的种子,来世也得不到别人的喜欢。 佛陀又说:“当知嗔心,甚于猛火。”要知道嗔怒的心比猛火还厉害,猛火烧掉的物质,可凭努力再失而复得,但一个人的人格如自我破坏,即使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所以说我们要“常当防护,无令得入”,时时预防保护自心,不要让嗔火攻入。 人人都能成就功德宝藏,但如有一分嗔火,即令前面做了许多大功德,也会化为乌有。所以心的无明,莫过于嗔。世间的盗贼偷东西不一定会把东西偷光,但心中的贼,只要一念嗔心起,就可把一切功德偷得无影无踪。 行道冷静 修行的人如发脾气,就“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冬天气候冷,我们很少听到雷声,同样的道理,人心如果能冷静,遇事就能庄敬自强,不会乱了我们的形态。 我们要做个受人欢迎的人、做个被爱的人,就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的。大家都是求道心切,有心做好人、做好事;做好人必须要忍,做好事更须要忍。有一分忍辱的心,自然人格就会升华,家庭就会幸福;家庭幸福,对子女就会有好的教育作用;有好的教育,对社会就会有好的贡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