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谄曲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念佛念得很虔诚,拜佛也拜得很虔诚,但要他去做爱人的工作,去付出他的所能,他却不肯去做。他们所拜的只是求佛保祐,希望能求财得财、求名得名,这种拜佛是对佛有所求,并非正确的佛教徒。所以佛陀的教育,是教育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付出,不可有虚伪的心。 我们信仰佛法,是以接受教育为目标,这就是直心,所以佛陀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信佛不只是求佛保祐,而是要使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培养自己的毅力、发挥自己的勇气,训练自己能够让别人依靠,而不是去依赖别人。因此,佛陀一再警惕我们不可有谄曲的心。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我们应该要有质直的心理来信仰佛法,用质直心去为佛教发挥教育的精神。 尽管你念佛拜佛很虔诚,念珠也念得发亮,但却无法拿出这分佛心、菩萨心,这就是在欺骗自己,自我欺蒙是个佛教徒,却只会念佛而没有佛心,不会去做真正救人的工作。 无所求 若要生活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去掉烦恼。佛陀出现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无不是在教导我们进入幸福快乐的境界。即使佛陀在灭度之前,还是不断地教育众生,能多付出就是福,能无所求就是慧,若只求取而不付出就是烦恼,也是最痛苦、多障碍的人生,所以佛陀教我们要多付出、无所求。 慈济的委员、会员,他们愿意付出这分爱心,割舍其他私欲、私爱,发挥了无尽无限的大爱。记得当初要建院时,很多人为了响应建院,割舍小爱而完成大爱,纷纷把数十年珍藏的宝物及积蓄捐献出来,他们捐出这些财物并不觉得可惜,反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这些捐献财物的人,当他们看到医院完成后,能发挥救人的功能,都纷纷向我感谢,感谢我给他们造福的机会,他们认为将几十年辛苦之所得布施出去,并不觉得可惜,这就是功德啊! 坦荡光明 多数人为了追求名利,所以对人都不坦诚,不坦诚则会谄曲逢迎、处处巴结(谄媚)别人,巴结别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人若不能互相坦然相待,那是多么苦恼啊!想要没有这些痛苦,就必须少欲,欲念少就不必去谄媚奉承别人,把这分心转为诚实的爱心,但然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取得有意义的钱财来做有意义的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不是很快乐吗? 少欲的人除了不必巴结、奉承别人之外,也不会被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所牵制。人为何会多欲呢?是因为眼睛看到了好的东西,耳朵听到了好的声音……,如此便会样样比较高下好坏,烦恼也就自然产生了。人往往由于六根的牵制,常常与自己过不去,嫌自己样样都不如人,欲念增多,烦恼也就来了。 培养气质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人缘。其实要有人缘并不是在于色身,而是在于气质,气质是由修养培养成的。人的形貌不一定能让每个人都喜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修养,多结人缘,以培养好的气质。什么是好的气质呢?就是有知足心的人,少欲知足就会常常觉得幸福快乐,这分笑容也会感染别人,使他人自然对你产生好感。 感恩 真正的少欲,是除了无欲无求外,还要有一分感恩的心。布施出去,并不是要对方来感谢你,而是你要去感谢他。因为有缺乏的人,才能显出知足的人格;有多求的人,才能显出无所求的伟大,所以应该时时培养感恩的心。 要感恩到何种程度呢?即使有人骂你,你也要忍受;有人骂你,才能显出自己的修养到什么境界。不但要训练到能付出,而且要不执著于我是能付出的人,甚至要训练到心无所求,这才是真正佛陀所说的涅盘境界。涅盘的境界是无所住著——心无所住亦无所染著。 把握因缘 佛陀的教导,就是时时刻刻鞭策弟子——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因缘,因缘消逝才想做就来不及了。反过来说,因缘到时,不管力量是多是少,只要能赶得上这分因缘,就是大福。 有些人会认为我要做好事,就必须等到我有钱或有机会时再去做,须知人生无常啊!只要有因缘,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力量,也要赶快去做,力量、因缘会合起来,就是无量功德,千万不要等到有大力量时才想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莫轻小善而不做,更莫贪积财物而不施。 精神满足 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富有的人,虽然在富足的环境中,不愁吃也不愁穿,却有很多苦恼的问题,其实人生的快乐幸福并不是在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于精神上的满足。物质带给人们的快乐,只是在刚拥有的一刹那间,短暂地满足人的虚荣心而已;真正的快乐是无限量、无形与永恒的。 所以,佛陀才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知足的人即使住在简陋的地方,睡在地板上,也会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在富丽堂皇的房屋中,他也会觉得苦恼。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大企业家,经过一道道的门禁,一重重的关卡才见到他,使我有一种感慨,他真像处在铜墙铁壁中,而我比他来得自由安然,因为我两袖清风,既无名之累,亦无势之争,奔东或往西,随处皆自在。 不动心 佛陀说:如果想追求寂静无为的安乐境界,就必须离开杂乱吵闹的地方,选择一个比较清静的处所居住。 人何时最安乐呢?心灵境界能安静时,就是最大的安乐。我们生长在台湾,可以说是生活在一块丰衣足食的安乐净土,我们应该用宁静的心境,去接受这分安乐的境界,这样就是福啊!如果在这么繁荣富庶的地方,还不能安分守己、不知足的话,就是静无人处,也不得安稳闲居。 佛陀常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己,时时守在清净无为的心境中,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能安分而过著安乐的日子。 大家可千万别误解佛陀要每个人都离开闹区,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是叫我们的心要安定在寂静的境界中,虽然外在的环境闹又乱,但我们的心却要不为所动。 不受干扰 修行要先舍离自己六根的境界,比如说眼睛看到周遭的一切,看到别人比我富有,食衣住行都比我享受时,千万不要让这分视觉乱了我们的心,应该要反观自性,别让一时的虚荣诱引,使我们心乱。耳朵听到好听的声音,应该以理智分辨是非,千万别因听觉而迷失了自性。 总而言之,六根对著外界六尘时,应该要念无常、拿出定力,千万别受外界所诱引,自己的思想成见必须舍离,不可执著,否则六根就会迷乱本性。 待人接物必须抱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与人相处时必须常常自我反省,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被外界的人事扰乱我们的心灵与生活环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