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2)

下一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冬温夏凊是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黄香。我们在跟孩子讲解过程能够抓两个重点,第一个多讲 故事 ,古今中外都好。因为孩子的思惟是具体的,他还没有抽象思考能力,

  下一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冬温夏凊是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黄香。我们在跟孩子讲解过程能够抓两个重点,第一个多讲故事,古今中外都好。因为孩子的思惟是具体的,他还没有抽象思考能力,比较弱,所以你讲故事,他就好像自己的脑子里在演一部电影,印象深刻,所以小孩都很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结合的是古今中外的故事,你有心要教导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很敏锐搜集得到。那你要搜集不要担心,我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上面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可以提供大家来教导孩子。另外,每一句句子要跟生活结合,他才知道如何实践,如何去运用。

  东汉黄香他的母亲比较早去世,父亲身体又不好,所以他才九岁,主动担起家庭很多的工作。其中举了两件事,就是冬天的时候,怕父亲身体不好会太冷,所以钻到被窝里把被子弄暖了,才请父亲来睡;夏天天气热,他先把凉席搧凉了,才叫父亲来睡觉,对父亲的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当然不是只有帮父亲温被,帮父亲凉席,一定在食衣住行方面都会处处留心。所以我们也引导小孩,当父亲回来很疲累,我们赶快端一杯热茶给父亲喝,帮父亲按按摩,消除疲劳。还有生活上很多的需要我们也可以尽力观察,尽力去做。

  刚好我在高雄讲课,讲了三天,有些家长把孩子带去,听完课孩子回去改变很大,帮他盛饭给他吃,那碗饭一定吃得很痛快。然后父母要出门的时候他跟母亲说:妈,你穿这样会不会太凉了?再加点衣服。所以他们很高兴,就跟旁边的邻居说:这个中国文化很好,孩子听几节课就变了。所以孩子好不好教?不难教,是没有教。结果他隔壁就问了,她说:你去哪里听课的?讲课的老师叫什么名字?他就跟她说:老师叫蔡礼旭。结果他隔壁就说了:那个是我外甥。我大姨刚好她的邻居去听课,所以我的大姨马上打电话给我妈妈报告这件事情。所以确确实实,我们年轻人能够立身行道,能够好好把自己的能力去奉献社会,我们的亲友都会非常高兴,非常欢喜。

  当我们这样去引导小孩,小孩的观察力会愈来愈敏锐。当他在家里都不会照顾父母,不会帮忙,他就会很迟钝,走到哪里都要人家伺候,有没有这种事?哪有这么好的事。所以孩子的观察力从哪里训练起?从对父母的关怀就开始训练起。那我们也要做给孩子看,天气比较凉,赶快打一通电话:母亲,明天气温要变低了,你出门要多加些衣服。孩子虽然在旁边玩玩具,他的耳朵有没有听到?其实小孩跟大人的学习不大一样,因为虽然很专注在读,脑子里烦恼一大堆;小孩是在那里玩,但是旁边大人在讲话,他一句一句都听进去,他可以耳听八方,所以有时候讲出来的话会把你吓一跳,他跟谁学的?所以你只要有做、有讲,他都可以吸收。甚至於,因为我们现在小家庭居多,也常常带著孩子回去探望爷爷、奶奶;要汇钱的时候带著孩子去,让孩子填单子,去填我们每个月寄多少钱给爷爷、奶奶,让他们没有生活之忧。你这个都是让孩子直接去参与,直接去学习。

  「晨则省,昏则定」,对父母晨昏定省。有一个老师,一个小学老师,他打电话到我们中心来,他对我讲:蔡老师,《弟子规》里面有糟粕,有不好。诸位朋友,我们道理不是用辩的,愈辩冲突愈大,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本位主义,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要口气不好:哪里有糟粕,乱讲。那可能这就搞砸了。我们「谦受益」,要谦虚、要恭敬。我接著就请教他,我说:这位老师,哪一句是糟粕?他就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我说:为什么这句是糟粕?他说:一天要问两次,太麻烦了。现在人都怕麻烦,方便到最后都变随便了。

  我接著就跟这位老师说:为人父母每天不知道想孩子多少次,我还听过有家长在春秋之际,因为气温变化比较大,去睡觉跟半夜温差都好几度,怕孩子踢被子著凉了,所以自己都盖得很少,半夜的时候冻醒了,醒过来先去给孩子的被子盖上,自己才回来睡觉。父母连在睡觉都在替孩子著想,更何况是白天,那是时时在关怀著他的孩子。所以我们一天才问两次,父母却时时在关心我们。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一百岁的母亲对她的孩子纵使八十岁了,还是像孩子一样照顾他。

  当我们小朋友早上能够去跟父母问安: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俗话说人逢喜事怎么样?你看这个孩子这么孝顺,哪有比孩子孝顺更快乐的事,父亲会觉得我的努力很有价值,他整天工作都很有力量;又看到孩子额头发亮,代表昨天睡得很好,他也放心多了。下午回来,上完课主动跟父母讲: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父母一看,气色不错,代表今天在学校没有跟同学打架,学习状况不错,所以早晚的问候让父母安心,让父母放心。为人子女在这么小的年纪,很难直接在经济上、在生活上给父母很多的帮忙,但是最起码要做到不要让父母多担忧。所以我们告诉学生,不让父母担心是一个为人子最低的标准,要努力去做。

  这个老师听完,他就说: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学得不错。这么讲他也能接受,接著他又告诉我,他说:蔡老师,但是这句话你没有做到。他知道我离乡背井,不可能晨则省,昏则定。我们当老师的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都没做到」,这样会冒冷汗。接著我就跟他说:假如我早上打一通电话,晚上又打一通电话给我妈妈,我妈妈会骂我,我妈妈会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很贵吗?那不就让父母生烦恼了。所以每句经文要灵活运用,这句经文最重要的是不让父母担心,这才是本质。

  学经典要重本质,不能著在形式当中,假如你现在见到国家领导人,你马上跪下去三跪九叩,行不行?那领导人会说:这个学生谁教的?马上给我调出来。因为行礼是一种仪式,礼是仪式,敬是内在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学本质,要学内在,就是恭敬心,而表现出来要因时、因地制宜,这样才会学得活活泼泼。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就好像一棵四、五千年的大树,那一棵树干自始至终顶立在天地之间,没有变,那就是文化的本质,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而那个新芽都是随著当时候的阳光、空气、水、土壤,长出那个时候最适合的枝叶。我们现在学中国文化也是如此,抓到了孝的本质,抓到了礼仪的本质,我们也要在现阶段与人相处当中能够融入社会当中。所以这句我就跟这位老师讲,我只要每个礼拜固定哪一天打回去,然后把这个礼拜的事情跟母亲报告清楚,她就放心了。甚至於可能我打过去,母亲一听电话的响声就会有感应,这一通一定是儿子打的,都会有默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