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4)

再来,还有没有?你有好媳妇,假如没有好丈夫就不公平,现在男女平等,我们要很谨慎。要当好丈夫,好太太。这个部分我们在夫妇关系再来详细说明,这是必修科目。还有没有?对了,这个没有就不行,好父亲,好母亲;

  再来,还有没有?你有好媳妇,假如没有好丈夫就不公平,现在男女平等,我们要很谨慎。要当好丈夫,好太太。这个部分我们在夫妇关系再来详细说明,这是必修科目。还有没有?对了,这个没有就不行,好父亲,好母亲;再来,好兄弟,好姐妹,我们都定位清楚、看清楚了,我们人生有这么多目标,所以要赶快努力,每天不能打麻将了,每天不能再看电视看好几个小时,不行,这样人生不够充实。

  再来第二个学贵力行,学习态度很重要就是学了以后一定要怎样?一定要做,假如不做,学了之后不只不得受益,还有副作用。《弟子规》里面提到,在余力学文第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会怎样?「长浮华,成何人」。有一个孩子经典背得很多,他的母亲纠正他的过失,他对他母亲说:母亲,你有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吗?假如没有,你也没资格说我。你看辩才无碍,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之气,这不只小孩子长浮华,大人学多了不做,还是长浮华。

  有一个朋友研究所毕业,刚好在家里帮忙做一些家事,结果做的不是很理想,他母亲就对他说:这一点小事你要谨慎一点,怎么这样都做不好,真笨。结果他听了以后很生气,对他母亲说:我都念到研究所毕业了,你还骂我笨。诸位朋友,研究所给他什么?给他不能骂我笨,当这个态度起来了,他很多学习的机会,很多长者可以给他的教诲,都断送掉了,所以傲不可长!重要的叮咛,傲气一起,学问就不见了。中国的学问是「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愈高应该愈谦卑,结果现在为什么念书念成这样?因为那些书不是真学问,那些书是知识技能而已。

  我记得第一次在海口办课程,我们的手册写著《儿童经典教师手册》,有一位母亲四十来岁,走进来,她可能也不清楚我们在上什么,刚好走进来,她就往桌上一看《儿童经典》,讲给小孩听的,她就走了。你看,这样的认知把这个缘分断送掉了。我上台去就跟老师讲到一个故事,唐朝时候白居易先生晚年喜欢学佛。诸位朋友,学佛跟佛学不一样。什么是佛学?是把佛教的教诲当学问来研究;学佛是学习佛的存心,佛的言语,佛的行为,叫学佛。学佛自己才能得受用。他就上了山,请教当代的一个高僧,鸟窠禅师,他就问到:禅师,怎么样学佛?禅师对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白居易听完之后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对,三岁小孩都知道,坏事不能做,好事要多做;结果禅师接了一句话:八十老翁做不得。所以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我们能不能落实?不见得。以前《公民与道德》大家都九十八分,一百分,真正走在街上能不能遵守?不行。

  可是假如学问的态度是学一套做一套,那完蛋了,人就虚伪了,人就华而不实。《弟子规》虽然是教小孩的,但是《弟子规》里面的内容却是所有圣贤教诲人做人的纲领所在,我们可能到八十岁还不见得能把《弟子规》统统落实,所以我们往后学习的态度,学一条做一条。而面对孩子,学习态度一定要一开始就正确,一开始错误,他就不得其门而入。我第一次到深圳,有一群孩子平均差不多六岁,他们的老师就请我跟他们上一堂课,我一进去我就跟学生说:今天我们来上《弟子规》。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老师,我们上过了,我们都会背了。很有自信,都会了,都会背了。所以孩子还没有落实,还没有做到,已经先长傲慢。

  我接著在黑板上跟他们写了一个字,学习经典真正的目的是要做一个有道德之人,诸位小朋友,你看这个「道」字,中国字,会意,一个首,一个辶,辶是代表实践的意思,前进,首先能够落实、做到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诸位小朋友,《弟子规》哪一句话你做到了?结果他们一想,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没做到,本来头是抬起来的,结果慢慢头怎么样?低下来了。我就一句一句开始从生活面结合很多故事给他们引导。有一个孩子回去在他的日记本上第一句话就写到,今天蔡老师给我们上《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只是拿来背而已。他能写在日记本上,代表他的记忆深刻,那往后他面对每一本经典他的态度是什么?落实,做!

  诸位朋友,历史上祸国殃民的人书念得多不多?宋朝时候,秦桧读的书几个人比得上他,但是只要他的德行根基不够,愈有才华,愈有学历,为害更大,所以必须要谨慎。慎於开始,让孩子面对学问的态度一定要落实,当然我们自己要先做好榜样。好,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