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来教书是已经早就了解,就好像我是那个农夫,已经了解这一片田地都荒耕十年,我还在那边气得半死,怎么明年不给我长稻子出来!那是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我们来教书以前早就已经观察到整个社会状况,家庭教育缺乏,孩子的根都站不牢,哪有可能到你的手上来,两个月就变一个人,又不是孙悟空,是不是?既然客观状况了解了,接下来是我们的爱心,是我们的耐心,但求付出,莫求回馈。你常常在那里想要马上有回馈,日子一定是患得患失,当你是患得患失的时候,你能把学生教好吗?不行,为什么?因为你的情绪已经受干扰,你本来有十成的功力,你只能用三成,用五成,假如这个情绪问题没有解决,你会愈来愈恶化。听说现在忧郁症最高比例是小学老师,不知道我的讯息有没有错误,但是有几分真实,因为一个小学老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以至於他的身心健康,还有他的家庭状况,都有可能影响他的情绪。不只要面对这些学生,他还有哪些烦恼?他的孩子,他的先生,他的家庭。 所以人要能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这一些态度对我们的人生都相当关键,要时时提醒,你才稳得下来。心稳不下来,所办的事一定麻烦百出,所谓「处事大忌急躁」,最忌讳的就是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焉能治事?「何暇治事?」你何来把事情处理好?做人做事的功夫可要好好下功夫来学,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我跟我这些同事同学就沟通这一个态度,一个人要常保很平和的心态,你才能够帮助来到你生命当中的每一个人,不然我们常常挂在口上,要普度众生,要帮助别人,那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我们常常在接触大众当中,看到一些朋友虽然身体跟我们坐在一起,其实他的灵魂到哪里去了?他很多的烦恼都写在脸上,不过我们又不好意思当面把他讲破,还是让他自己想说的时候再说,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觉得他的方法比较好,都硬用硬撑,撑到实在是已经四肢无力了才肯问人。学问学问,要学著怎么问。学习的次第,博学、审问,「审」字就代表非常谨慎来问。第一个要找对人问,第二个,问问题不要心烦气躁,要问人问题首先把自己心静下来,理一下,不要心很烦躁然后就去找人问,自己该问什么乱七八糟,人家回答也摸不著头绪。要自己先静下来把题目理好,思绪整理好,再问。然后问要问对人,要问真正明白这个能力、这个道理的人,比方说你就不能来问我怎么煮饭,可以问我怎么煮面,因为我在海口那一个多月都是吃面,为什么?很方便,把一些菜切一切,红萝卜、马铃薯这些统统切了,咚,然后面,咚。不过吃面有一个好处,三餐都吃面可以炼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错吧。当然我还有一个法宝提供大家做参考,煮起来以后我就把一勺的芝麻酱,哇,好香,肚子开始饿了。后来我们中心的老师讲了一句话,他说一个人脑袋要好,记忆力要好,要多吃芝麻酱,这个推论有一点偏颇。 脑筋不是靠吃来的,要多用,就不会老年痴呆症,可是要用对地方。你用的时候都是用理智,都是循著智慧走,愈用愈灵活,假如你的脑子是随著烦恼走,愈用愈迟钝,到最后一定得老年痴呆。诸位朋友,你去观察一下,很多得老年痴呆都是年轻的时候,做生意也好,当父母也好,操心过头,之后就记忆力开始衰退,那用得太过,用得不对。我们看李炳南老师九十七岁讲课,《诗经》说什么要不要翻书?要不要?不用,《书经》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九十几岁为什么记忆力没退?要把记忆力衰退的根源找到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记忆力的杀手是什么?是人的烦恼,是人的执著。你烦恼执著愈想,内心愈郁闷,到最后,啊!不要想了,但是也止不住,到最后不只老年痴呆,还要去挂号忧郁症。把根源找到,烦恼轻,智慧长。我记忆力状态从到补习班参加师资班一直到现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都没有退,不是我有这种状态,我们在大陆几位老师,他们也都二三十岁了,在大陆我们一起研讨的老师,现在差不多有十位都在各地讲学,他们的年龄只有一个比我年轻,其他年纪都比我长,但是他们都有同样的感受,学了圣贤教诲常常用理智观照,他自己的记忆力开始成长。诸位朋友有没有信心?「有。」好。所以这个态度很重要,我们时时要以这些真理来提醒自己,不可随顺烦恼习气。 后来我走上推广中国文化的路,很多朋友也问我,你为什么心都不退?记得我那时候在学校教书已经开始教我的学生读经典,有一次我带著两本《弟子规》从高雄开车到台中,我台中有一位结拜大哥,因为他的女儿一个念二年级,一个念四年纪,都是教育的黄金时候,我就赶紧把这么好的书拿给他。一下车就在素食馆里面吃饭,还没开始吃我已经滔滔不绝的讲,你看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虽然只是一个讲话的态度,却影响孩子一辈子人格健不健全。诸位朋友,你会不会说,有这么夸张吗?当他对父母讲话都不恭敬,都非常的傲慢,请问他这一辈子对谁会恭敬?没有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是违背正常,不合理。人读了这些经典,你的判断力就愈来愈强,不会被人家人云亦云就把你影响。「不敬其亲」,这是在《孝经》里面的经句,「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他这个礼敬是假的。我们观察现在很多的人回到家里对父母大声小声,出去外面对人都轻声细语,为什么?因为那些都是他的客户,对他们不好,钱没得赚,这都是真相,要看清楚。 一个孩子一生恭敬心没有起来,他这一辈子能有成就,无有是处,不可能,我差一点就说,如果真的有成就,我的头给你当椅子坐。我们讲了这么笃定,请问几个人真正明白这个真相?现在的人最严重的一个心态:侥幸。我儿子真的《弟子规》这几句没做,人生就没成就吗?相信不够做出来的力度就不足,不彻底,一不彻底,前面都松了,后面能不乱吗?孟子也好,孔夫子也好,他的父母,尤其他的母亲,对这些圣教绝对不敢丝毫的打折扣,他才能教出这么杰出的孩子出来。 当我一句一句跟我结拜大哥讲,讲了差不多一二十分钟,我突然悲从中来,就哭起来了,那种情绪是根本控制不了,当然诸位不要误会,我不是很爱哭的人,都是心有所感。差不多哭了几分钟平息下来,擦擦眼泪,我的大哥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能讲成你这个样子,哪有讲经典可以讲成这样的。我对他解释了一下,刚刚我念到一半,突然想到,假如我在求学这十几年的过程有老师把这些道理告诉我,我的人生将少走多少弯路,少走多少冤枉路。这一辈子走冤枉路,假如只花掉、折损掉自己的时间跟精神,我不会那么痛苦,不会,但是因为走这个冤枉路的过程,说错了多少话,做错了多少事,又伤了多少爱护我们人的心。那个伤心,一支箭射过去再把它抽出来,没事了吗?血还在滴。我们一句忤逆父母的话,他这一辈子不知道会重复伤感多少次,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人生有了这样的遗憾,绝对不愿意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孩子继续错下去,就是有这样的使命才推动我不厌其烦的去讲《弟子规》,去弘扬中国文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