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15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5/7/22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5-15

  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接著看,教孩子孝,以至於教孩子德行,落实弟子规,都应该可以运用上我们现在讨论的原理原则,包含亲师合作,不是在「入则孝」可以亲师合作,在任何一条弟子规的教诲,孩子有落实了,我们都可以跟老师打一个招呼,让他肯定孩子。或者家长明白了老师教到哪一些经句,我们把它一起在家庭要求小孩,因为除了言教、身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境教,环境教育。我们老师把弟子规变成班风,家庭把弟子规变成家风,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经句都要能跟生活做结合,在跟生活结合当中,我们可以用跟孩子讨论的方式,可以用表演、演练的方式,从生活当中去让他们吸收,让他们观照。当然这个方法还有很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心要把孩子教好方法就来。

  比方以讨论的方法,我们教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到底有哪些事做了以后是不孝,是增加父母的担忧,或者是丢父母的脸,让孩子自己说说。诸位朋友,哪些事不能做?「事虽小,勿擅为」。在这个讨论当中,孩子有很多的答案都会出乎我们意料,他们想得可细了,「要节俭」,他会说道,老师,今天我开水龙头开得太大了,「事虽小,勿擅为」。还有小朋友会说,老师,我刚刚在上课的时候想著赶快下课,这也是「事虽小,勿擅为」,小孩子是从念头下手。当他每一句经文都跟他生活息息相关,他就懂得去运用。而在「事虽小」当中大半会提到礼貌,没有人家允许去碰人家的东西,这就是无礼,见到长辈没有问好是无礼,不守班规、校规也是无礼。另外也要提到安全的问题,「事虽小,勿擅为」,很多大的灾祸往往都是一个不谨慎、一个随便所造成。不能玩火,不能去戏水,我们看到寒暑假期间都有很多孩子发生意外,这些安全的警觉性都不高,因为家长跟老师提醒不够,而我们跟孩子之间的默契也不足。当这些规则、这些态度他已经养成,他要去做什么事都会主动先跟你报告,不会偷偷摸摸去做。就从学生在讨论这个经句当中,我们把很多该给他们提醒的道理就可以一并提上去。

  而这一句经句不是教一次,往后同学还有发生什么情况跟这一句经文有印证的,我们就抓住机会教育点重复提醒。生活当中的事物,以至於社会当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好的教育的题材,是我们当父母、当老师的懂不懂得运用。记得我在教书那时候有一个同事剪了一张剪报给我,上面提到有一个学生跟他同学开玩笑,同学要坐下,正要坐在椅子上,他快速把同学的椅子移开了,他的同学一坐就直接掉到地板上,当场就瘫痪了,脊椎受损,医生宣布终生不能行走。我们就问学生说道,你看这一件事情这么小,只是把一个椅子移开,却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谁会痛苦?诸位朋友,谁会痛苦?这个同学一生都要躺在那里,那是一种煎熬。除了这个同学终生要痛苦之外,还有谁痛苦?他的父母。一个孩子养到十多岁了,突然之间不能动,而且还要父母日夜照顾,他们的父母只要看到他,当下都是痛哭流涕,那是多么的艰酸、艰辛、痛苦。除了父母会痛苦之外,我会问小朋友,你目前生活当中有多少人关心你?几十个人、几百个人,都有几十个、几百个人将要因为这件事而伤痛,只因为一件小事。所以任何只要跟他人有安全相关的,我们绝对不能随便,绝对不能轻易去做,要时时能观照到他人的安全问题,这就是「事虽小,勿擅为」。从生活让他们去感受,然后也抓一些机会点去引导。

  另外也可以让他们去表演、去演练,像我们「出则悌」的部分谈到是礼仪,「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呼人,即代叫」,现在这个情况多不多?以前大家庭常常有客人来找长辈,都会先看到我们这些小朋友,当然会请我们,我要找你叔叔,找某某,请你去帮我找过来,这个是属於接待的礼仪。像「出则悌」里面又提到「过犹待,百步余」,这个是送客的礼仪。我们要灵活的去把经句跟生活教育做结合,不然死在经句上,教学就没有办法活泼,没有办法扩充广度,只要它的精神一样,我们都可以去运用。

  有一次在教这一句「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就教学生接待客人。教完以后,很凑巧,人生常常会有很凑巧的事,都会安排很多情景让你把孩子教好。就有一位阿姨来找他们,来到教室,当电铃响了,所有的小朋友很兴奋,因为他刚好学完可以派上用场,统统举手对老师说我要接待客人,僵持不下,六个小孩都排在门口挤得水泄不通。突然那一位阿姨按了电铃,门口打开了,六个孩子异口同声,鞠了一个躬,阿姨好,这个阿姨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她说道:受宠若惊,这一辈子从来没这么被礼遇过,她一边走一边说,假如我们下一代都像这样,都是这样的小孩,那太有希望了。一进门,小孩帮阿姨放拖鞋,拖鞋怎么放?处处留心皆学问,人的细心、人的观察力、人的体恤能力都在生活当中练出来。我们跟孩子讲道:客人要走进来,你鞋子放在他马上可以穿上的方向,假如你放反了方向,客人还要弯下腰来再把鞋子放过来,这样就没有替人著想。仁爱之心在哪?在一举手一投足。鞋子怎么放。再来,客人进来了,马上先说阿姨你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就请阿姨先坐,然后他去倒水。倒完了水,阿姨请喝水,我去叫我母亲。就让每一个小孩,一个当客人,一个当接待的,让他们这样重复演练,他就很熟悉了,这是可以用表演的方法。

  另外在送客的礼仪,我们也曾经操作过,我让两个学生,一个当客人,一个当主人,当他把客人送出门,然后主人就说再见,然后马上把门怎么样?关起来。关完门之后再把门打开,然后把客人叫进来,说刚刚他跟你说再见,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他说恨不得我赶快走,失礼了。现在孩子有没有干这种事?好好,再见再见,继续看他的电视,别吵我、别吵我,就很无礼。我们就跟孩子问道,那应该怎么样送客比较恰当?其实智慧人都本有,你引导孩子让他细细去想,他都会设身处地的。很多孩子就会说到了,我们送他到电梯口再下去,当他真正这样送的时候,朋友感受到他这一份友谊,他自己也很欢喜。人的一种人情,一种人与人的关怀,人与人的体贴,就在这礼仪当中在加深加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