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诸位学长,假如你们现在要住进去这个房子,人家说,这以后要出王公大臣。你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哇,赚翻了。是吧?太好了。结果您看,人的修养在哪里看到?就在这一些富贵逼人、大福现前的时候,他首先想到谁。范仲淹先生说道,「一家独贵」,怎么可以我一家富贵?「孰若吴中之士,咸教育於此,贵将无已焉」,那假如这一块地方让,这个「吴」,江苏一带的人,都能够在这里教育,在这里成长,统统显贵,这不是更好吗?「以其地为学宫」。这一块地,现在在江苏还是办学校。统计过,在那个学校考上进士的有几百人,光是状元就有几十人。而且现在那一所学校的升学率还特别高。这是我根据当地人,他们跟我们实际上讲的。所以范仲淹先生这个阴德,真的用算盘算不清楚了,太厚了。 后来,「与富郑公」,这个富郑公就是富弼先生,「当国」,负责国家的大事。「阅监司簿之不才者,一笔句之」。这个监司簿应该就是官员名册,他的考绩,他到底为官做得如何。发现做得不好的,把他圈起来划掉,这个人不能当官。结果这个富弼先生就在旁边说,「一笔句之甚易」,你一下把他给圈起来划掉了很容易,「但恐一家哭矣」。他被免职了,他们家就要流眼泪了,没有收入了。结果范仲淹先生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一家哭还不比一路哭,就是说,这个人去当官没好好干,这一个地方百姓统统遭苦难,那就一路都在哭了!所以考虑事情,不只是看一个点,是看整个面,是真正为老百姓著想。接著说,「此又最得治体」,这是真正明白要把国家治理安定,一定要选贤与能,不能滥竽充数去当官,那祸国殃民不行。 所以读书人绝对不能读成滥好人,读成伪君子,不行的。该严肃、该有原则、该呵斥就不能省。不能滥好心,是会坏事的。所以「不以煦煦为仁者」,就是不是那种什么好像都不敢得罪,都好,这样就叫仁慈,那不妥当的。尤其在这个时代,想把事做好,你说不得罪人几乎不可能。但是那个得罪,你不是去跟人家发脾气,是你讲原则,可能人家不高兴了,伤了人家的意。这个时候你也不能罣碍,只要是为大众好的,哪怕几个人看我不顺眼,我也不罣碍。所以孔子在《论语》一开始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你,你也不难受,这样才有君子之风。当然,你讲求原则他不高兴,可是你不要跟他对立,也不要跟他有情绪的反应。讲求了原则,平常该怎么关心他,还怎么关心他。人家瞪你一眼,讲一句风凉话,你可别把它放心上,是吧。你该怎么样道义对他,去了怡保回来,还是送给他白咖啡喝。两次、三次了,他觉得,你不是看他不顺眼,你是讲原则,他就不好意思了。日久见人心,何必急於一时!可是你不讲求原则,整个团体就没规矩,整个就乱了。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情!都是看谁顺眼、看谁不顺眼,看谁喜欢、看谁不喜欢,那不用办事了。 「卒諡文正」,范公最后被追封的是文正公。能封「文正」都是德行达到极处的人,在历史当中没几个人封为文正。「赠魏国公。子纯仁,复为相」,他的第二个儿子当到宰相。「纯佑、纯礼、纯粹,俱名卿侍」,都是当到大官,在现代都是部长、副部长这样的位置。 你看这是两则古代家庭,家族的风范。其实他们做出来了,当下的社会大众,各个家族都跟他们效法。所以他真正,「礼运大同篇」里面的,「男有分,女有归」,他们尽力去促成了;「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有东西大家用;「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都是一心一意为亲朋好友、为社会去著想。所以礼运大同,从格物,从修身、齐家,从我们自己的企业、社区、团体、学校,来真正把「大同篇」的德行从自己做出来,我们相信一定能带动社会的风气。最后我们也把这个「礼运大同篇」来一起唱一遍好不好?好像上个礼拜我们音乐课,还是昨天?昨天唱的是吧?那可能很多人还热著,还会唱,我们一起唱一下。唱歌最好我站起来唱比较好,丹田会比较使得出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大家的掌声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家的仁厚。这个歌曲好像有那个PowerPoint,到时候大家假如要学唱,可以再跟大家交流一下。好,我们这一节不是音乐课,只是跟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这个「礼运大同篇」的文章。 我们在上一节课讲到,要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人要有德行。你再好的理想,再好的制度,人没有德,统统都是空的。这将近一个多世纪,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东方、西方,很多的学说、主义统统都出来了,可是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安定,反而没有抓到本跟根,还要先把教化德行摆在第一位。有了德,制度不是很完善,社会还是安定;没有德了,最好的制度,有可能还变成有心人玩弄权力的工具。所以我们看,美国的制度完不完备?可是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吓死人。那些美国倒掉的大企业,它的制度完不完备?那个完备程度可能都是排在世界前面的。可是为什么还是倒了?德出问题。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制度,末也。德才是本。我们既然知道德是本,那什么又是德的本?孝又是德的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化家庭,教化社会人心,一定从孝道做起。我们读《孝经》,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我们一起读一遍那一段最重要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么好的方法,就是弘扬孝道! 我们上一节课也跟大家讲到,孝是百善之首,孝心开,百善皆开。我们写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那其他的德目,根也在孝道。所以我们接著要达到礼运大同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弘扬父子有亲,弘扬孝道。有了孝心,才有仁慈之心。我们接著跟大家一起翻到《古文读本》的一百三十页。这里有个「附录」,这《德育故事》收录了七百六十八则古圣先贤展现的八德的风范,它在每二十四则后面,都会有一篇「绪余」,都把整个德行的道理彰显得非常的透彻。我们读《德育故事》的「绪余」,会对这些德行的义理更加的深入、更明白,就知道怎么样去做,怎么样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个《德育故事》是很好的传家宝,我们每天给孩子讲,就是把七百六十八个圣人请到家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者蔡振绅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每天都给他们讲。后来他们把它汇集起来,这是功德无量!而且在蔡振绅先生(我愈讲愈觉得光荣,因为同姓),他在编这个《八德故事》困难到什么程度?日军侵袭上海,他在编的时候,周围都炸得零零乱乱的,他都如如不动。所以这个大德者,真正为民族的人,都得到祖先的护佑,冥冥当中的保佑。所以大家每一次翻开《德育故事》,就想起日军轰炸的场面,是这么困难才整理下来的,我们要用心读。而他的父亲不简单,为了栽培这个孩子,相当用心,四岁就陪孩子读《孝经》,十几岁,四书五经都通了,都积累好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