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二集)(5)

两千多年前,魏国的梁惠王见到孟子,孟子到他们国家来。梁惠王一见面就对孟子讲:“老人家你来到我们魏国是不是要给我们什么利益?”孟子是教育家,抓住每个机会点:大王啊,你怎么一开始就讲利益?“亦有仁义而已

    两千多年前,魏国的梁惠王见到孟子,孟子到他们国家来。梁惠王一见面就对孟子讲:“老人家你来到我们魏国是不是要给我们什么利益?”孟子是教育家,抓住每个机会点:大王啊,你怎么一开始就讲利益?“亦有仁义而已矣。”假如你都讲利,那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把他毁掉的就是拥有千乘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把他推翻的就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都被他底下的人推翻了,为什么?都讲利。所以上下都讲利,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

    孟子一句话就把根源找出来了,有没有智慧?所以为什么说孔孟学说能解决问题,不是没有道理的。接着孟子讲了“未有仁”,他真正有仁慈心,他怎么会“而遗其亲者”他怎么会遗弃他的父母。“未有义而后其君者,”有道义的人决定不会把国家、把领导者放在后面,他会放在前面,所以仁义就能够化解整个问题所在。

    我们整个教育,它的核心是“五伦八德”,什么时候开始?四五千年前就是这样教了,一直传到现在。在《孟子》里面有教导我们,您看拿孔孟的一句教诲就能解决问题。在《孟子》里面有记载:舜他用了契做司徒,司徒就是教育部长。为什么他要命契来教育老百姓?因为他了解到,人类饱食,每天吃的很饱、每天穿的很暖、每天很安逸而没有教育的话“则近于禽兽”。所以圣人有这个担忧,人没有接受教育跟禽兽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圣人有这个忧虑,“教以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教这个五伦。这个话大家现在冷静看看,我们现在种种青少年的问题:堕胎的问题、校园暴力的问题有没有看到?这些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他的行为像什么?是啊,你不能怪他,我们都没有听老祖宗这些话,赶紧把伦理道德教给他。

    我们现在回到刚刚讲的“务本”。教育的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礼记·学记》的一句话。我们已经引了《礼记·学记》好几句,这篇太精辟了,教育哲学。“长善”,老祖宗又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现在,我们谈这一些观念重要在哪?重要在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要真的贯通这些道理,我们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假如我们自己都没有贯通,半信半疑,这个路一定走不长。我们先理解了然后去做,越做自己越有信心,就像有很多位校长,他们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的信心就越来越足。

    那百善孝为先,我们看,真的吗?校长您相信孝开了百善皆开吗?“我不大相信”,为什么?“感觉我自己都没开”,自己开了可能很有信心,自己都没开怎么去相信别人开了?我们看到,古代这些孝子一当官都是好的父母官。我们从人心来看,孝心开了之后,“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的悌出来了。“孝”是根,“悌忠信”是本,“礼义廉耻”是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这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唱高调多,课本里面爱这个世界,仁爱和平讲的很多,根在哪?没教扎实。所以现在教出来都是有花果好看,没有根,只能撑几天就没了。

    我们看到这个“孝”他是侍亲,侍奉他的双亲,很自然他跟父母是最亲的,侍奉父母;“悌忠信”,在整个家族里面敬长,孝敬老人,友爱兄弟,敬长;接着出社会“礼义廉耻”,他是事奉领导者,对一个团体尽忠,事君;最后是爱众,爱护众生、爱护社会大众,这顺着从小在家庭当中延伸出来的整个德行的教育。

    我们冷静来看,“悌”是从孝出来,“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是什么?尽心尽力的态度。大家不要小看“入则孝”,那句句都是把人最重要的德行给引发出来。“亲所好,力为具”是不是忠?父母希望他有好成绩、有好德行,他尽力去做,忠。大家昨天有没有看到许浚医师的忠?他对他老师交代的事情,他一生尽力去做到,这个就是忠。人的孝是根,孝是什么?孝顺父母、孝顺他的师父,这是德行的大根大本。

    “信”,“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的事情要赶快办到,不可以拖拖拉拉。现在的人是父母交代的事拖拖拉拉,客户交代的事马上去办,你说那是德吗?那是信吗?告诉大家那不是信,那是看在钱的份上。我们注意去观察,真的看事情一定要看到根本,不然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

    老祖宗他是什么?性德的教育,他相信人有明德、人有本善。可是西方的功利,它不相信人有这个性德,它觉得人有习性,所以它要透过法律来约束。东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很相信人、不怀疑人,“可是他不好啊?”那是他后天的习性,“苟不教,性乃迁”。而我们东方的信,因为它是性德的教育,他要对得起良心。他的守信不是白纸黑字写下来才守信,他在心里面起一个念头他都不愿意违背,真的白纸黑字那已经谈不上信了。

    我们当时在庐江,有一个老人家,他们家有很多古书,我们看了很欢喜,都是线装书,可能都是七、八十年前的。他看我们看得这么高兴,说:“借你们回去看,不过这是我的传家宝,你们要小心。”老人这么交代我们怕他不放心,就说:“老人家这样好了,我们写一个借条,给你借几本书。”那个老人眼睛瞪得很大,他说:“你说什么?你讲的这是人话吗?”这句话有味道,人跟人还得白纸黑字那就不叫人话。大家看这个信字怎么写?人一讲出来就是信,这才叫人话。违背信就已经违背做人了、违背良心了。

    我们看到这几十年来,非常多大公司,那些高层把公司的财富掏空,卷款潜逃。有没有?什么巴林银行,几家世界很有名的大公司。大家注意看,这些高阶主管哪里毕业的?知名大学。再来,他的所谓的信用从来没有不良记录,有没有信用?没有啦,他干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怎么会有信用?可是他的记录是零缺点,为什么?因为等到有一天他觉得信用可以卖出去的时候,他就卖了。就好像对父母不守信对客户会守信,那信是真的吗?假的,那是对钱守信用。所以这个信不是从对父母的这一份信出来,那还是假的。所以“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开。

    包含“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这个都是礼敬。

    “义”,道义,“事死者,如事生。”“丧三年,常悲咽。”古人那种情义之浓,一想到父母的恩德忍不住自己的悲伤,这是义啊。连去世的人都是这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欧阳修的一篇文章叫《泷冈阡表》?欧阳修帮他父亲修墓碑,里面提到他的母亲嫁到他们家来,他父亲每一次只要有好吃的东西就叹气,“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的时候那么丰富,不如生前的奉养,我们闽南话说,生前一颗豆,好过死后供猪头。你死后再多丰富毕竟父母已经离去,“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他的母亲觉得可能是婆婆刚走,所以他的先生难过,可是他的妈妈告诉欧阳修先生:“你的父亲终其一生,只要有好东西都是叹气,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您看那个情义没有丝毫的减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