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3)

再来,还有漂亮的,有没有?我去一个中学,跟这些中学生谈两性关系,跟他们讲娶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给他们讲老半天,“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了老半天,最后这些青少年说:“蔡老师你讲

    再来,还有漂亮的,有没有?我去一个中学,跟这些中学生谈两性关系,跟他们讲娶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给他们讲老半天,“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了老半天,最后这些青少年说:“蔡老师你讲得很对,不过长得漂亮也很重要。”你给他讲半天,他那个观念都不好去掉了。为什么?他从小看电视,就是都是要长得漂亮的、都要穿名牌的,他就被污染,就觉得这样叫好女孩。结果他真地把她娶回来了才知道、才开悟了,开什么悟?她们都瘦瘦的吃很少,食物很便宜,衣服很贵,是吧?都是虚荣、赶流行,那个花下来吓死人。到百货公司去买衣服,跟着太太心跳加速,要先吃一个心脏病的药,吃下去预防一下心跳加速。看太太在哪一个柜台停留很久,越跳越快。接着太太说:“买了,买了。”他在旁边说:“唛了,唛了。”

    所以治家其实德行为先,德行靠教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家庭是这样,有德行感召来的另外一半也是有德行的人。两个人,“二人同心,其力断金”。这个土就是他们的发展,以前是他有一片土地,可以发展他整个国家事业。从家庭来讲,成立了一个家庭,有家庭之后,在这个家庭当中团结、和睦,家和万事兴,有了钱财也有了人才。

    现在很多夫妻吵架,孩子从小在这种氛围当中都是恐惧的,有时候半夜都是躲在棉被里哭,这样人格都会受影响。所以真正有责任的父母、夫妻,一定在孩子面前给孩子做好样子,而不是这样吵吵闹闹,以后他会有恐惧,不敢面对婚姻、不敢结婚。

    “有财此有用”,你有了钱财之后你怎么用?你是用在自己的享乐当中?还是用在栽培子女?还是用在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去利益人?你用对了,你们家的德行就越来越高,用错了可能就挥霍掉了,福报也会折损掉了。

    不止家庭如此,我们今天在学校里面,这一句话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呢?诸位校长,我们有德行,来我们学校的老师都不错。“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真的不是假的,靠人的善念感召。“龙教龙,凤教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不是偶然的。今天这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很善良,他会感来一个好官。

    我给大家举早上的吉林松花江中学,王琦老师他可以做副校长他不做,他就守在班主任,他不当官。孙中山先生有一句话我特别感佩:“宁愿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贪求那个官位。而王琦老师他觉得真正把一个班级做好,来带动其他的班级。结果他教了一年以后,吕杰校长就到他们学校去了。校长跟老师非常有默契地配合,整个学校就推展起来,这个都是感来的人。之后他们携手合作就把这个学校经营起来,东北教育界称他们叫“松花江效应”。2009年,在大连的一场教育课程,参加的老师超过一万人。他们学校的老师就去了三个左右,去当讲师,因为他们已经做了几年可以跟人家分享。

    所以真的王琦老师修身,接着齐家,他们学校是一个大家。再来去影响整个国家同样教育界的人,去参观他们学校的,有新疆的、有海南的。去年五月,我们跟几位校长也到了松花江中学,去跟他们参访学习。他影响到国际,平天下了。

    所以老祖宗在《大学》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理论,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践的人生境界跟价值。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找到根本,像成就一个好家庭、成就一个好的团队,什么是本?德行是本,“德者本也,才者末也。”我们现在经营家庭、经营国家,把钱摆在第一位,是把枝末当做根本、把根本当做枝末。所以本末倒置之后,付出再多的心血得的成果也不怎么样。

    大家冷静去看,五千年来,哪一个时代父母花最多时间教孩子?哪一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这五千年来,哪一个时代教的效果最差?为什么?为什么付出跟收获不成比例?因为他没找到根本,他的水都浇到树叶上去,没有浇到根上。德是根,结果所有的心血都用在栽培孩子的才艺、栽培孩子很多外在的条件,却没有在他的根本当中努力。

    这一些话《群书治要》都有,所以我们今天跟大家谈的:《群书治要》——君道,管理的智慧。我们看这个“君”字,“君”是领导、带领。这一套书是唐太宗命魏征丞相编的一套宝典。为什么唐太宗要请魏丞相编呢?因为唐太宗从16岁就跟他的父亲一起起义打仗,他那几年在马上的时间很多,到了他27岁登基当皇帝,他自己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治天下要用古圣先贤这些智慧才行。

    魏丞相跟当时的这些大儒,就开始收集这些古籍。大分三种“经、史、子”。“经”就是经典,《四书》、《五经》、《十三经》都属于经典;“史”是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历史;“子”,诸子百家,《孟子》、《老子》、《韩非子》这些都属于“子”部,“经、史、子”。

    而且它叫《群书治要》,为什么叫《群书治要》呢?“群书”,编的时候从一万四千多本书,八万九千多卷当中选出六十五本书。一万四千多本选六十五本。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假如那个时候叫我们挑会怎么样?眼花缭乱,统统是经典,从哪里挑?真的是不容易的工程。假如不是这些大儒都已经贯通经典,要挑是不容易的,所以叫群书。而且挑的时候是有关治理国家、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精要的教诲,所以叫“治要”。这个“治”指治国、治家,最重要,编成这一套《群书治要》。

    诸位校长,编的存心是什么?是唐太宗希望带领老百姓走向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是他的仁慈之心,他才会下这么大的功夫。编成以后他手不释卷,每天都看,舍不得放下。因为他晚一天明理,他就晚一天利益老百姓,他早一天明理,他就可以利益老百姓。

    他为君者如此,我们教育界的老师们亦如此。老师早一天有智慧,学生就早一天有福气,可是智慧从哪里来呢?“好学近乎智”,他得要用功好学、深入经典,他才会有智慧。

    我们希望老师们有智慧、老师们好好学,必须谁来带动啊?你们怎么无辜地看着我?要一校之长来带动这个好学的风气。“其身正,不令而行”,我们无私、我们认真、我们好学,没有要求下属,他被我们感动,自自然然来做。“其身不正”,(诸位校长,我现在写的,《群书治要》都有,你们先不用抄,待会我再给大家指出来。)我们看怎么去讨论,都离不开《群书治要》编出来的这些教诲。“其身不正”,我们自己没有先做,只是要求底下的人、要求孩子,“虽令不从”,你给他规定好了,他都不愿意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