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千年不衰,不光需要文言文,还需要有高度的德行。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有圣人之德,庇荫后代几千年。《群书治要》失而复得,也让我们体会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 “狂克念作圣”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曾从《群书治要》中选编出360句话,辑成《群书治要360》一书。《群书治要360·敬慎》中第一个小目是“微渐”。微渐就是我们的命运,我们人生中每一天、每一秒都有加减乘除,甚至一个念头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古代有一书生,名李生,进京赶考投宿客栈,老板对他非常热情,使他受宠若惊。老板解释道:“昨晚梦中有人告诉我,今天来投宿的官人将中进士。”李生听后非常欢喜,十年寒窗,终于可以考上了。得意的李生突然想起家中丑妻,暗下决心做官后休妻。后来,李生赴考,客栈老板梦到有人告诉他,李生休妻之念把福报都给折掉了,他今年考不上了。果不其然,李生沮丧而归,还未进客栈,老板说:“官人,我梦中听说你打算要休妻,是不是没考上啊?”李生一惊,拔腿就跑。 《群书治要360·贵德·谨慎》第一句话“惟圣罔念作狂”,我们本善明德,都可以成圣贤,但由于随顺邪念,使得我们变为凡夫,甚至会做很多恶事。反之,“惟狂克念作圣”,不随顺邪念,就能成圣贤。所以真正明理之人,不敢起邪念、妄念。 《了凡四训》中记载,宋朝官员卫仲达梦见有人说他恶念太多,以至于一间房子都装不下他造恶的记录,而他行善的记录只有筷子大的一卷。但两相比较,善卷却重过恶卷。因为他曾经上书劝谏皇帝,不要为了建一个大的土木工程,去劳民伤财。卫仲达听后很惊讶,皇帝并没有采纳,怎么还有善的力量呢?对方告诉他,“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假如皇帝采纳你的建议,那善力就更大了。 心怀天下,想着民族,想着他人,必能福荫子孙。孔子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他的后代子孙依旧遵循他的家道,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至今已传承八十余代。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当他母亲临产时,北洋政府专门派军队把守孔家,以保证他的安全。孔德成先生出生后,曲阜全城燃放鞭炮相贺,北洋政府亦于曲阜鸣礼炮十三响,以志圣裔不辍之庆。 这正如《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育子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礼记·学记》里讲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的古字是,左边上下两个叉,下面一个孩子,右边一个手,拿着树枝。左边代表孩子看着长辈画第一个叉,便模仿着画第二个叉,意为“上行下效”,代表身教。右边一只手拿着树枝,代表教育孩子要不厌其烦,耳提面命。教一个孩子成才最短要15年。科学家说,要讲二十一次才能“记住”,这还不代表“会”。所以教育要有很大的耐心去包容、引导,像孔子那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假如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觉得教不会、教不好,不能怪他们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首先反思是不是我的心态、方法不对。在反思的过程中,可能缺乏两种精神:第一,身教。家长常常会讲一句话,“我都讲了多少次了,这孩子就是不听。”其实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重点还在于言传,忽略了身教。我所要求的我自己做到了没有?我希望孩子孝顺,我孝顺了吗?我希望孩子恭敬一切人,我恭敬了吗?假如我们没有做,要孩子做,孩子心里就不服,“爸,你叫我孝顺,你还给爷爷讲话这么大声!”人之初、性本善,只要你把德行做出来,他的本善就会被你唤醒。第二,耐心。做到身教之后,还要等待,自然水到渠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可不能求立竿见影。 《礼记·学记》里讲到“育者,养子,使作善也。”“使作善”代表每一个人都有本善,一定教得好。“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爱敬的处世态度就从对父母而建立起来。一两岁的孩子,当他远远看到爸爸妈妈的表情与我们成年人一推开家门那句“妈,我回来了”差很多,我们在退步。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的。我们应该越活越有智慧,越活越有德行,越活越快乐。没有人会说我的努力就是为了更痛苦。科学家说,一个人一两岁的时候,平均一天笑180次,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7次。这告诉我们什么?人越活越笑不出来,越活越无力,越活越忙。我们要冷静,我们到底活着要干嘛?有没有人说我就是为了活得笑不出来,所以我才活着? 人性本善,而百善又是孝为先。在山东卫视《天下父母》的一期节目中,翟俊杰导演说他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六十多岁的他一推开自己家门时,还能喊一声:“娘,我回来了!”他还是他九十多岁老母的宝贝儿子,还能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翟俊杰与父母之间的天性没有改变,我们现在却改变得很厉害,不感父母的恩,还对父母有成见。《二十四孝》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亲的情、真性。有朋友远道来找曾子,曾子的母亲赶紧想要通知他,可是古代没有电话。母子连心,母亲咬了一下手指,曾子马上心痛,赶紧赶回来,这代表着本有的天性依然保存着。现在,我们妈妈把手指咬断了,我们知道不知道呢?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地方。 《二十四孝》记载的都是一些生活的小故事,但那是至孝,是真性。所以千古流传,感人千年。《二十四孝》中还有“黔娄尝粪”的故事。黔娄要去赴任的路上,突然感觉心不舒服,他知道一定是父亲生病了,马上把官职辞掉,可见,在古圣先贤的人生态度当中,功名利禄完全没有放到心上,放在心上的是孝、是道。回到家,知道确实是父亲重病,医生说能否得救,需要尝他的粪便,是苦的还能救,是甜的就很难救了。医生跟他讲完,他马上就去尝父亲的粪便,没有丝毫嫌弃,他念念想着要救回他的父亲,他向上天祈祷,折他的寿,让父亲可以延寿下去。所以,我们老祖先的教育,第一个目的,就是让人“父子有亲”,父母跟子女之间这种天性终生保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