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五集)(3)

所以,我们虽然得到合理的利润,我们自己衣食足了,应当要照顾贫穷的人,应当为社会、为地方造福,这就对了。范蠡是这样的人,他知道修善,他知道修福,他知道积德,所以财是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了以后没有了,不

  所以,我们虽然得到合理的利润,我们自己衣食足了,应当要照顾贫穷的人,应当为社会、为地方造福,这就对了。范蠡是这样的人,他知道修善,他知道修福,他知道积德,所以财是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了以后没有了,不会的,愈施愈多。不懂这个道理,不相信佛所说的话,认为「我赚钱好不容易,好辛苦赚来了,怎么能舍得」?他不晓得,你舍,底下就有「得」,你不舍,就不「得」。所以「富有悭惜」就是不肯舍,「不肯施与」!

  『爱保贪重,心劳身苦』,这一段是讲富贵人现在的享受。他的享受是什么?「心」很「劳」,为什么?钱多了,患得患失,不知道怎么好,一天到晚伤脑筋;「身」很「苦」,想尽方法来保,又保不住,所以有钱人很苦。没有我自在!

  『如是至竟,无一随者』,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口气不来了,一样也带不走,没有一样是跟著他走的。

  『善恶祸福,追命所生』,财物带不去,但是业会带去。善业得福,恶业就遭祸,「追命所生」,这会跟著你去的,真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或在乐处,或入苦毒』。「乐处」讲人天两道,「苦毒」是讲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轮回往哪里去,是你善恶业在支配的。不是阎王、上帝、佛菩萨作主,是自己的善恶力量在牵引著你走,这是果报。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这个也是不善的心行。这一类行为,在社会上也常有,古今中外都可以能见得到。嫉妒心很重的人,看到别人有善的,他就毁谤,这是出於嫉妒。他不知道「慕及」,「慕」是仰慕,看到人行善,我也效法他,那就对了。不但不能效法,还要来毁谤,这就错误了。

  「常怀盗心」,是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的利益,想方设法据为己有,这个属於盗心、属於盗行,偷盗之行为。用完了,再想办法来取别人的,这个是不义!

  「神明克识」,此地「神明」是讲的天地鬼神。你起恶心,造恶行,可以欺骗众生,决定不能够欺骗鬼神,天地鬼神那里是有记录的,这是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这个「神明」是指自己的神识,我们中国人讲良心,你造的恶事别人不知道,你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赖耶识这个种子不会消失,因缘成熟了,就必定要受报;这个果报是「终入恶道」,终究要堕在恶道去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去做?

  这些事实,实在讲,若不是佛,没有人能给我们讲得清楚,没有人能说得明白。佛把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就是加持、保佑,使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时能够提起警觉,不起恶念、不造恶业,这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再看第五面,四十四段:

  四四、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左「女」右「失」)。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这三句说明人世间的真相。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所以叫「相因寄生」,彼此互相依赖;我们想自己,一定会想到别人,这个是正理。何况人的寿命是很短促的,人在这个世间,诸位如果很冷静仔细去思惟,人生确确实实是一场大梦,这数十年寒暑,确实是一无所得,何况生命非常脆弱,这些都要「想破」。换句话说,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然后佛教给我们放下,我们就肯放下了。因为知道佛讲的放下,是正确的,是真实的,对自己确实有好处,没有害处。不肯放下,麻烦就大了。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左「女」右「失」),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这一段经文说明世间祸害的根源,就是这条;这条里面告诉我们的是淫*(*左「女」右「失」)之害。

  「身心不正」,都是因为贪爱、淫*(*左「女」右「失」)。这桩事情,在古今中外历史里面记载得很多,为了女色,大的甚至於国破家亡。在古时候,殷纣王爱妲己,周幽王爱褒姒,结果国家亡了。每一个朝代亡国的皇帝,都是宠爱一个妃子,这是他亡国真正的因素。唐明皇在没有遇到杨贵妃之前,政绩不得了,是历史上所赞叹的「贞观开元」;唐朝政治办得最好的是唐太宗的贞观,唐玄宗的开元。开元的晚年遇到杨贵妃,几乎亡国,确实国破家亡,不能不警惕!

  修道的人道业不能成就,被毁掉的第一个因素也是在贪「色」,其次才是名利。所以名利之危害,没有贪色来得严重,这是特别要注意的。修道,如果这个不能放下,道业决定不能成就,三界没法子出去。世间法里,如果这个不能放下,家庭决定不美满,事业决定失败。不要看到现在好像事业挺兴盛的,你看做皇帝的,事业算是到顶点了,最后亡国!佛在经论里面,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我们以最高的警觉心,来面对这个事实。

  四五、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下面接著讲的是十恶业。『两舌』是挑拨是非。『恶口』是说话很粗鲁、很难听,恶口伤人。『妄言』就是打妄语,欺骗人。『绮语』是花言巧语,当然他的目的也是在欺骗大众。「绮语」比较不好懂,没有前面三种明显。我们举个比喻,现在有很多歌舞、戏剧,都是属於「绮语」这一类的,一般人很喜欢,但是它引导你邪思!所以现代一般讲的「现代的艺术」,说实实在在的话,美其名为「为艺术而艺术」,尽干的是「绮语」,这是造罪业!中国古时候的艺术不一样,它要对社会负责任的。所以我们看古代,诸位像看平剧,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或者中国古代的这些小说、平话这一类的,我们仔细去观察它,它有一个中心的理念,就是「因果报应」,决定是善人到后来有好报,恶人到后来有恶报,表扬的是「忠孝节义」,所以它变成是社会大众的教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