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六集)

无量寿经,净空法师

无量寿经菁华  (第六集)  1993/8  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档名:02-18-06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看讲义第五页最后的一段,第五十一段:

  五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这一节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行。「修行」这个名词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行」是说的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错误了,赶紧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做修行。行为非常之多,但是总不出「身、口、意」这三大类,这一段里面,也就是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说。

  『当自端心』,第一个就是意业。「当自端心」,「心」就是我们的念头,思想如果有了错误,可以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在佛法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讲求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端心」,「端」是端正,心有不正,赶紧把它修正过来。说「修行」,此处都加上一个「自」字,可见得这一桩事情是别人帮不上忙的,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克制,才能够真正收到效果。

  『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耳、目都归纳在身业里面。口业造恶最容易,而且也造得最多,所以有时候把它特别提出来。此地我们看到「身口意」三业,「皆当自端」。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修身的标准,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时时要检点,这个标准就是「身心净洁」。这个「净」是说的心,「洁」是说的身,身体要清洁,心要清净,这个是总纲领、总目标,心一定要清净。

  什么样的心是清净心?没有妄念,心就清净了。诸位要记住,有念皆妄。什么叫妄念?心里有念头都是妄念。无念就叫正念,正念无念,心就清净了。为什么不标榜无念?这是怕我们发生误会,有念是错误,无念也错了。所以佛法讲的「无念」是无念也没有,无「有念」,无「无念」。因为「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都要不得,都是错误的。

  「无念」不太好懂,因此佛法讲「正念」;无「有念」,无「无念」,那个念就叫正念,在禅宗里面就叫做无念,无念是这个意思。无念也没有,才叫做无念。不是「有」、「无」相对的「无」,「有」、「无」相对的无,也是错误的。为什么?有无相对的无念,是什么境界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佛法里面讲,真正的无念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这个就高明,所以它不是无明。这个是讲修心的标准。

  修身的标准是要清洁,清洁就是没有垢秽、没有污染。身要有污染就不干净,我们把身体洗洗干净是容易的。但是经的意思很深,底下讲要「与善相应」;与恶相应,这就污染了,所以底下为我们说得很清楚。

  『勿随嗜欲』,「嗜」是嗜好,「欲」是欲望。如果我们的嗜好、贪欲不能够舍离,身体洗得再干净,佛菩萨看到还是不清净,你身体还是有污染。

  『不犯诸恶』,「诸恶」简单的说就是十恶。身犯杀、盗、淫,口犯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意里面贪、瞋、痴,这个叫「诸恶」。「不犯诸恶」,反过来就是修十善,所以说「与善相应」,与十善相应,这是不犯十恶。

  『言色当和』,这个「和」,佛法里面非常重视。不但佛法重视,世法也非常重视。中国古时候,可以说从汉朝一直到前清,治国的最高纲领,就是用一个「礼」。《论语》里面说得好,「礼之用,和为贵」。所以我们看北京的故宫,你看到主要的建筑物里面,我们中国俗话讲「金銮殿」,皇帝上朝(也就等於会议)这一个处所,它的名字叫「太和殿」,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这是皇宫里面三个大的建筑,名字都叫「和」。所以从前帝王治国,就把这个字牢牢的抓住。

  俗话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和睦,这一家必定兴旺;道场和睦,决定是正法住世;国家朝野和睦,这个国家一定富强;世界人大家都能和睦相处,就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和」很重要!从哪里做起?从我们本身做起。言语要柔和,言色要温和,「言色」是表情;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表情要温和,言语要柔和,这个非常重要,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不知的。

  『身行当专』,这一句尤其是重要,不专就不能成就。如果我们要想成就,无论是世法、是佛法都要专精。我们在学校读书,要专心一个科系;在社会上要专精某一个行业,你才会有成就。佛法里面也不例外,如果专攻一部经典、专修一个法门,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怕的是他不专,学得很多很杂,那成就就有限了。为什么?我们的精神、力量、时间分散掉了。所以「专一」在一切经论当中,我们常常看到。菩萨修学六大纲领里面的「精进」,那个「精」就是专,专精;「进」是进步,他才能成就。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古人对於这一方面,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风度、仪表很重视,重视稳重。现在人对这个不讲求了,所以诸位要是仔细冷静去观察现代这个社会,觉得每一个人心浮气躁。在整个社会,这个不是好现象,不像从前讲求稳重。「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个安定是指「心」,心情安定,「徐为」就是讲的稳重,「徐」也当作慢,不急躁,这是应当要学习的。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急躁,匆匆促促的,匆促急躁。现在虽然学业、事业、道业不成就,从前人还会后悔,现在人不知道后悔,他认为自己没有过错;没有过错,当然他就不后悔了。

  所以佛法里这些教训念多了,冷静想一想,自己真的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哪一天不在这里犯过失?实在说,只是这些过失自己不知道而已。知道自己过失,这就叫觉悟。佛法里常讲「开悟」了,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毛病,知道自己过失的人,叫开悟。能把自己的毛病、过失修正过来是功夫,这就是修行功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