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 这是我们这些年来提倡的。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刚才讲是正行。我们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尤其面对著浊恶的世间,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与这些大众相处,依然教我们心地清净无染,成就智慧功德,这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我们依据本宗的经论提出了修学的重点,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规范。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要遵守哪些原则?这个地方提出几条原则。 第一,一定要修「五德」,五德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五德不是印度传来的,是我们中国本有的,就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处世做人的态度。我们后人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先师就是老师,他是我们第一个模范的老师,他的言行就是我们修学的标准。《论语》上弟子们大家对於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共同承认老师有五种德行,「温、良、恭、俭、让」,这是五德: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是必须要学习的。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我们以儒家这个基础来建立无上的大乘佛法,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学: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三福」,人不能没有福。我们在皈依佛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福慧,「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佛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所以学佛的人不能不修福,不可以没有福报。那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所以学佛的人要修福、要修慧。「三福」出在《观无量寿佛经》,不仅修净土的人要以这个为基础,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基础。好像建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一共有三条,第一条里面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我们常讲,哪个人不想求福报!福从哪里来?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福也不是佛菩萨可以给你的。你拜神、拜鬼,说鬼神赐福给你,那是你的妄想,那不是事实。福要自己修,你能够修因,你才能得果报。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为什么被中国朝野所欢迎接纳,而且尽心尽力把它发扬光大,有道理。 佛法的基础是「孝亲尊师」。三福里头第一条,第一句是孝亲,第二句是尊师。在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这是外国跟中国不谋而合。儒家讲的多半讲原则;佛法经典丰富,讲得非常详尽,足以补儒家之不足,所以儒佛是相辅相成。这真正是难得!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不管历代帝王他作为如何,他所标榜的都是「以孝治天下」,可见得他对孝道非常重视。 中国这个民族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绵延五千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没有被淘汰,原因在哪里?我们在历史上读到,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灭亡,唯独剩中国还在,三个都灭亡了。它之所以不亡,就是在「孝亲尊师」这个理念上,维系这个道统最具体的就是祠堂,祭祖。古时候「祭祀」是世间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祭祀的目的「慎终追远」,它的效果是「民德归厚」,培养社会非常朴实厚道的风气。人心真诚、厚道,这个社会怎么会不祥和?这个意思就说我们的远祖,当然没见过面,听也没听说过,几千年前的祖先,我们还不忘记,我们每年春秋还纪念他,眼前的父母怎么会不孝顺?没有不孝顺的。远祖都没忘记,都还念念於怀,眼前这个父母一定非常孝顺。 孔老夫子我们尊他为老师,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我们听说孔老夫子都毕恭毕敬,我眼前的老师哪有不尊敬的?做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儿女好;做老师,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学生好。子女、学生都能够听话,都能够听教导,这个教育是成就了。所以这是个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那个大根大本就在「孝敬」。孔夫子教导我们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哪一个朝代能够将孔老夫子这个教训,不是百分之百做到,能够做到两成、三成,这个国家就大治;如果与夫子教诲相违背,这个社会一定动乱。 诸位如果细细的去读历史,你就会发现,我们中国也是,中国跟印度都是如此。在历代国家最强盛的时候,是佛法最普及,修行人最认真最多的时候,国家最强盛。轻视佛法,毁灭佛法的时候,社会必定动乱,这个可以由历史做证明。所以三福是以孝敬为基础,然后我们把孝敬扩大,将孝顺父母之心,扩展到能够孝顺一切众生,把敬重师长的心,扩展为敬重一切众生,这叫大孝。把这个心量拓开,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由孝敬才会真正生起大慈悲心,修十善业道。 第二福这才入了佛门,「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佛教导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第一个修学的纲领是「觉而不迷」,佛教我们时时要觉悟,处处要觉悟,事事要觉悟,不可以迷惑颠倒。第二要「正知正见」,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要纯正,不可以有错误,不可以有邪念。第三是我们心地要清净,决定不能有污染,心清净,精神、思想都要求清净,「净而不染」。这是修学的三个根本的原则,必须要遵守。 如果人家问你,我们现在一般说是佛教是宗教,其实佛教是教育。但是现在误会的人深,我们也不能一个一个跟他解释,太麻烦了。你们是佛教徒,你们修的是什么?一句话要能答得出来,我们修的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的是这个。你用什么方法修?这方法就很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我们采取的是「念佛」这个方法。像《楞严经》,我们这是《楞严经》的一段。《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就标榜二十五种不同修学的方法。我们采取大势至菩萨的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用的是这个方法。「戒律」就是生活的规范。「威仪」用现在话来讲就是礼节,我们处事待人不失礼,要懂得礼节。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不但是自己做,而且要劝别人,劝勉别人。这是三福,三福是属於自己,自己知道怎样修福。 「六和」是团体大家相处的一个原则。世出世间法都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上。六和第一个是「见和同解」,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建立共识。我们大家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这就好处;如果想法、看法距离太远,必然产生摩擦,必然有斗争,甚至於发生战争、灾难。一定要建立共识!特别是在近代科技突飞猛进,交通跟资讯的便捷,不是前人能够想像的。因此,六和对於现代的世界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以前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关系,我们两个意见不同,看法想法不一样,在一生不相往来没有关系,不太容易起摩擦。现在是天天见面,这个麻烦就大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