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地藏经玄义(第二十六集)(3)

从心寂三昧再向上提升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经论上讲得很多。什么叫「一行三昧」?用个最浅显的话来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一行三昧。心定於一个法门,定在一部经上、一个法门,修成三昧,就叫一行三昧

  从心寂三昧再向上提升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经论上讲得很多。什么叫「一行三昧」?用个最浅显的话来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一行三昧。心定於一个法门,定在一部经上、一个法门,修成三昧,就叫一行三昧。在佛法里面,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都重视,只有一门深入你才能成就三昧。你的成就一定是先得心寂三昧,然后从心寂三昧提升入一行三昧。心寂三昧是小成就,一行三昧是大成就。在经典里面解释这个名词,一行三昧是「唯专一行,修习正定」。它有事有理,理一行三昧就是「定心观真如一理」,《华严经》就是,《法华经》也是,这是理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就是一行三昧。华严家他们修行的方法是法界观,你们看看贤首宗的教义,华严法界观就是明了法界是一相。我们最近也在讲《华严经》,说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什么一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样入观就是法界观,这就是一行三昧,理上的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成就了,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没有差别。

  昨天晚上,我们在此地道场做了一个简单介绍,说明华严的境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所以你才见佛。「入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无量无边诸佛,你都见到了。无量无边诸佛在哪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真佛,决定不是假佛,是你自己迷了,你见不到。迷的什么?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见不到佛,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佛了。佛是什么?佛是真如本性,虚空法界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相分,能变的是佛,所变的怎么不是佛?当然是佛。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换句话说是个糊涂佛。但是在明白人眼睛当中看起来,知道你是暂时糊涂,就好像一个人喝醉酒了,发酒疯,不能就否定他不是人,他还是人,还是个好人,他酒疯过了之后就正常,他不是疯子。佛菩萨看我们众生,是暂时迷惑颠倒,很快就恢复正常,所以他把我们当作真佛看待。我们遇到真佛,把他当作醉汉看待,也把他当作糊涂人看待。佛眼睛看众生是佛,众生眼睛看佛菩萨也是众生、也是凡夫。这不就说明了境随心转,境缘没有好丑,好丑在於心。你的心善,看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善,没有一个不善;你的心恶,看佛菩萨都是恶人,天下没有一个好人,所以都在一念之间,看你怎么转法。

  《大乘起信论》也说一行三昧,你要是依一行三昧,你就晓得「法界一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相,这一个相就是实相、真相。你就看出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这叫一行三昧,所以一行三昧的根本是真如自性。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说:「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这叫做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禅宗里头非常重视。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什么叫直心?直心是一念不生,宗门讲:「不思善,不思恶」;直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如果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你这个身体走著也好,坐著也好,站著也好,躺在床上也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就是一行三昧;心里头动个念头就错了,一行三昧就失掉了。在这个时候,你的身心跟虚空法界融合成一体,这是真正的净土,法性土现前了。诸位要晓得,法性土跟法相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凡夫落在法相,不知道法性;入一行三昧的人,知道法相就是法性,性相不二,这是从理上说。

  如果从事上说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就是念佛三昧;换句话说,我们一心念佛就是事上的一行三昧、事上的一相三昧。由此可知,念佛法门的殊胜,念佛法门是直接修一行三昧。我们为什么得不到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是我们心不清净,我们没有真正做「洗心易行」的功夫,没有遵照《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修行就是易行,改变我们错误的行为。从哪里改变起?我刚才所讲,一定要从我们自己的心里面,放弃一切恶的记忆,把一切恶的记忆念头舍弃得干干净净,用善念取而代之。记一切众生的善,不要记一切众生的过恶,永远生活在诚敬、感恩的境界之中,你说这个人生活多么充实,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没有罪恶。知道别人以恶意对我,不是他的本意,是他的误会,这话是真的,不是故意做此想,都是事实真相。他对我们认识不清楚、不了解,听信别人的谣言,或者是看错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心行都是善的,可能我们的手段方式是不善的,他不了解。不善的手段可以达到善的目的,他没有看到后面的目的,只看到眼前我们的造作,产生了误会,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往往有之。

  我们决定不能够记仇、记恨、记人家的过失,这种心是非常不善的心,一定要记别人的好处。别人照顾我们一天,供养我们一餐饭,这个恩德都不能忘。大家知道韩信,他所以能够建功立业,最大的长处是不忘恩。自己在穷困挨饿的时候,漂母给他一碗饭吃,他一生不忘记,自己成功之后,还找这个人报恩,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滴水之恩,终身不忘,再大的过失,再大的侮辱陷害,一笑了之,绝不在意,这是我们修行证果的本钱。你要没有这个基础,没有这个本钱,你怎么样苦修,你也不会证果。所以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些事,不在这些事上下功夫,我们念佛怎么能成就念佛三昧?所以许多念佛同修告诉我,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不知道在哪里。甚至於在念佛堂领众修行的法师功夫也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下了堂之后还有是非人我,言谈之间还记得过去哪个人对不起我,还有这些念头在,他功夫怎么能得力?不可能。讲经说法的法师,对於过去恩恩怨怨没有忘记,他就不开智慧,他讲经永远不会有进步。讲经没有进步,就说明他修行的功夫没有进步,这一定道理。你真有修养,你才能讲得出真东西,讲得出真味道来。

  《文殊般若经》有一段话:「若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舍诸乱意这一句话要紧,乱意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恩怨,要把这些不善念头舍尽。还得「不取相貌」,不取相貌怎么说?不著相。然后「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这个事情我们同修当中有,有人告诉我,他在念佛的时候见到很多很多佛,但是他不是常常见。那是什么回事情?一念相应,很短的时间,这一念他心里头确实万缘放下,心地清净。虽然这个时间很短,是一刹那之间,一刹那之间就有感应,他就见到无量无边诸佛,或者听到无量无边诸佛念佛的声音。这是证明,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没有这个感应,换句话说,我们从来没有一念清净过,所以你得不到感应。得不到感应,也不必求感应,有求感应那个念头是妄念,障碍感应,不要求,自然的,心地清净自然这个境界会现前。现前也不要欢喜,一生欢喜心又错了,你又起心动念,马上就堕落了、就回头了。这是我们要了解,修行当中的境界。我们再看下面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