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地藏经玄义(第二十二集)(4)

近代圆瑛老 法师 ,他的《楞严经讲义》,我们学习就非常方便,他是融合古今的说法。他一生专攻《楞严经》,我们在《楞严经讲义》序文里面看到,他的序文写得很长,他二十五岁就发心学《楞严经》,《楞严经讲义》是

  近代圆瑛老法师,他的《楞严经讲义》,我们学习就非常方便,他是融合古今的说法。他一生专攻《楞严经》,我们在《楞严经讲义》序文里面看到,他的序文写得很长,他二十五岁就发心学《楞严经》,《楞严经讲义》是七十四岁完成的,一生专修专弘。他在上海建一个「圆明讲堂」,圆明就是《楞严经》的教义。他办的学院是「楞严专宗学院」,专门攻一部经,这很正确。很可惜,他老人家向后没有传人,可见得这个事情难!我们学经教,要是止在名字位中就不能成就,最低限度要能够达到观行位。圆瑛法师是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仔细一看也是观行位,五品位。可是后来的学生,连五品位都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一生努力,实在讲也只能达到五品位,再向上很难。但是我们要努力,努力往上提升,这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期望。这是说明观行位,三种观法里面第一个是「从行」,第二个是「约法相」。下面再解释:

  又依诸经,於言句约事相法,入心成观。】

  这里解释都很简单,可是理跟事都非常深广。这是就事法相来讲,要入心成观,怎样入心成观?前面说过,在倒数第四行当中:「二约法相,如观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这一条是解释入心成观。所以佛所说法,如果我们不懂观法,观法就是他说法的表法,你要不懂这个意思,佛所说法真正的意思,你没办法了解。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在言语之外,事相之外。事相,譬如我们这个讲堂,讲堂里面供养的佛像,供养的香花,这都是事相。这个事相是什么意思,你要懂得,你懂得才能入观。

  我们供佛像,佛像代表什么?佛像代表自性觉,三种智,三种觉,佛像代表这个。三种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种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它表这个意思,表的是性德,自性本来就有这三德。供养菩萨,菩萨表修德。我们修净宗的人,通常供养西方三圣,当中供养阿弥陀佛,两旁边供养观音、势至;观音表慈悲,势至表智慧,我们今天讲的理智。供养这两尊菩萨,让我们天天看到,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有爱心、要有理智,理智就不是感情用事,真诚的爱心就能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供像是表这个意思。佛菩萨形像面前供灯,古时候供灯都供油灯,点蜡烛,灯表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什么光明?智慧的光明,慈悲的光明,表这个意思。蜡烛慢慢烧就没有了,「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用现在话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众生,舍己为人。让你看到这个事相,你能入一心,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作法。

  我们今天对这个事相是一无所知,所以叫迷信。这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真正是在迷信,不知道信的是什么。今天佛教会衰落到这种地步,原因在哪里?没有人读经,没有人去研究经典,没有人去讲解经典,佛法衰了;不但衰了,佛法也可能就灭了。佛法如经所说,是一切众生苦海的明灯,我们要救众生,先要救佛法,要救佛法就要依教修行,就要认真努力在教理上下功夫,这是我们的正业。尤其是出家弟子,出家是干什么?就是干这桩事情。出家弟子不是盖庙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盖过庙。每天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大家在一块干这个的。生活过得很简单,过得很自在,与大自然相应,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对於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没有贪瞋痴,过的是这个生活。

  我们今天要想兴教,要想真正利益众生,还是要从这里做起,这是我们要明白觉悟的。许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以为出家一定要建一座富丽堂皇的道场,就觉得很荣耀,真的错了。这桩事情佛清楚,不是不清楚,他讲五五百年,佛讲第一个五百年是「戒律成就」,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成就」,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成就」,第四个五百年是「塔庙成就」,第五个五百年是「斗诤成就」,斗诤坚固。我们现在是第五个五百年,所以不建道场大家没事,相安无事,一建道场意见都来了,斗诤来了。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恢复到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大家没事了,就不斗诤了,斗诤就消除了。

  今天我们修道,说老老实实的话,要真正起死回生来挽救佛教,消一切众生的业障,就是住茅篷。茅篷从哪里来?自己盖,自己砍几棵树,搭个小茅篷,大家什么争执都没有,道心才能建立。现在国内有讯息给我,希望我回去落叶归根,我说:好!我是很多年都是这个希望。我回到国内,我建道场就是建茅篷,决定不要建房舍,要建茅篷。大家在一起共修建个大茅篷,每一个人自己的寮房,自己建个小茅篷,我们去过这种出家人的生活。实在讲,真正回大陆我们可以过托钵的生活,道场不要烧饭,我们教化的一个地方,乡下这些老百姓他们也欢喜,我们去托钵。过这个生活好,真的是与人无争,於世无求,让大家把贪瞋痴慢都除掉,天下就太平了。如果贪图享受,造罪业,现在享受不错,死了以后三途去了,那个苦可有得受了。现在苦一点,将来最低限度也生天,也享天福。你们有同学想跟我去,跟我去将来都住茅篷,连这样的房舍都没有了,这才真正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决定有好处。下面再讲「托事」,这是第三种观法。

  托事相。如王舍耆闍,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即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

  『执』就是执著,『导』是疏导,疏导我们的情执。『即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托事」跟前面「约法相」不一样,前面约法相是著重在法相上,这个地方著重在事相上。经上讲的王舍城耆闍崛山,这是属於事相;佛菩萨的名号也是属於事相;像经典方等,方等属於事相;普贤、文殊、地藏,这都属於事相;从事相上,就了解它的含义。所以说是,佛法里头无有一法不是表法的深义,你能从这个地方去契入,才能成就圆观。底下这个文我们念下去:

  托事。谓心为能托,依正事为所托。附法,谓心为能附,诸法门为所附。即事法二观之义。】

  『依』是依报,『正』是正报。依报、正报这些事,这是所托。『附法,谓心为能附,诸法门为所附。即事法二观之义。』这里面含义的差别,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然后我们在佛法当中学会,无论是对事相,无论是对法相,都能够随缘作观。作观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启示,在事上有启示,在现相上也有启示,启示就生智慧,智慧才得真正的受用。这是先把名相说出来,然后再教给我们如何在事相、法相上去修观;也就是怎样去看一切事相,看一切法相,在事相、法相当中得到智慧的启示。下面也举了一些例子,教导我们修学一些原则,这段文在第十八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