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为自己,念念为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三恶道的观念,这是极大错误的观念。我们在经教典籍里看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大彻大悟,福慧双修,他为什么不享福?甚至於他为什么不想改善自己生活环境?不是他不能,不是他做不到,轻而易举,这无非是大慈大悲,做榜样给我们后学人看,让我们在这里面大彻大悟。我们以真正体会到,佛在入灭之前教导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佛家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什么病?吃不饱、睡不好,饿病。为什么叫你常带三分病?时时刻刻有警觉性,生活过得太富裕,警觉心没有了,很容易随顺烦恼造作恶业,不容易出离。所以真正想出离,我们必须要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短短数十年寒暑不是很长,咬紧牙根,听佛的话,过一点苦日子好,一定有好处。 所以我们看到别人生活种种享受,没有羡慕之心;纵然我们有能力也能享受,决定不干,那绝不是好事情。纵然你自己有道行、有定功、有智慧,可以做到事事无碍,问你有没有慈悲心?如果有慈悲,你就要给现在人、后世人做好样子。什么叫好样子?对他有利益的样子。有利益的样子就是苦行的样子,就是过一个平常生活的样子,平常生活当中,如果能够把水平降低,低到这个世间一般贫困人的水平,这个好!这是真正大慈大悲。最近我们有个机会,有些同修发心帮助我们建道场,我跟他讲我们道场建小茅篷,不要建豪华的殿堂。我们的生活愈简单、愈朴实,心愈自在。道场建得富丽堂皇,容易起贪心,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了,因为我这个地方不错,像皇宫一样。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不想去,我这个地方不比你差,岂不叫大错特错了!简简单单的小茅篷舍得容易,没有留恋的心,生活过得清苦一点、简单一点,对这个世间贪爱的心就减少,求生净土的意愿就增强。 不仅为自己,也为众生著想。在家、出家多少修行人,看我们的样子,看我们的行为;我们这些修行人,看祖师的样子,看佛菩萨的样子,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当年在世,一生当中都是守住「随缘而不攀缘」,我们今天也要遵守。随缘,缘殊胜,有的时候也找麻烦来,也变成障碍。所以一定要晓得福报太大了、太多了,给一切众生去享,自己决定不可以享福。享福不迷是诸佛菩萨再来的,那个决定不是凡夫。但是诸佛菩萨在今天也会示现苦行,也不会示现去享福,这才是大慈大悲的示现。 底下讲方等、名号,方等是讲经的名字,普贤是讲人的名字,没有一样不是表法,都可以借它来做观行。我们平常念佛菩萨名号,这当中有没有观行?如果没有观行,念佛菩萨名号是「名字即位」念佛;如果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与无量觉相应,这就是观行念佛。阿弥陀佛名号,要从它的意思来说就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是觉的意思,念这句名号是无量觉。念了之后,在这一天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要觉而不迷,真念佛了,你这一句佛号管用了。如果接触六尘境界,顺境起贪心,逆境起瞋恚心,那个佛号有什么用处?岂不是「喊破喉咙也枉然」吗?管用、不管用就在你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能不能提起你的觉观。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来,「释迦」是仁慈,我们对人对物要仁慈;「牟尼」是清净寂灭,对自己心地要清净、要平等,清净平等是对自己。时时处处根尘相接之时,能不能提起自己仁慈的心、清净的心?果然能够提得起来,你是真正念释迦牟尼佛。所以诸佛菩萨的名号,怎么不是我们观行的方法、作观的因缘?下面这一段: 详解云,三种观法,义蕴经疏。】 天台大师《法华经》注解里面讲得很多、很清楚。这个意思蕴藏在经疏里面,就是《法华经文句》,智者大师造的。《法华经玄义释签》,是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的玄义,诸位常常听到的是「九旬谈妙」。这一个经题,就是《法华经》的五重玄义,智者大师当年讲了九十天。他经题玄义的分量,跟《法华经文句》的分量差不多是相等的,这是法华三大部之一。 天台依诸大乘经,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直就阴心。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 『阴心』就是五阴里面的识,受、想、行、识。『显三千法,即从行观义』。这里面『立四种三昧,修十乘观法』,对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修观都有帮助。特别是四种三昧,我们今天是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用这四种方法来念,四种方法,你任选一种就行。实在讲,最方便的是四种里面最后的一种,那一种就是谛闲法师传给锅漏匠的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点压力都没有,非常轻松。但是这里面虽没有压力,要有毅力,那就是你要认真,决定不能够懈怠。如果懈怠,你的功夫就失掉,就不能成就,自己一定要认真。锅漏匠之所以能成就,就是他不懈怠,他很认真的去念,所以人家念三、四年,能够站著往生。佛经里面常讲,菩萨唯一善根就是「精进」,锅漏匠做到精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念,日夜都不放松。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什么时候醒过来,马上就念佛,这才能成功,这是四种三昧里头的一种。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