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佛法并不讲究形式,它讲究实质,这个我们特别在《华严经》里面看到。本经里面也有,地藏菩萨的前生婆罗门女,婆罗门教的信徒,在我们看,她不是佛教徒,她是婆罗门教的信徒。婆罗门教的信徒,她也听佛的话,她也依照佛的话去做,她开悟了,她也证果了,但她并没有舍弃婆罗门教,她还是婆罗门教的信徒。我们在《华严经》看到的胜热婆罗门,那是婆罗门的长老,是婆罗门教里面的大师,那不是信徒。他听佛讲经说法,他开悟了,他行菩萨道,还是以婆罗门教长老的身分行菩萨道。佛并没有教他,你要舍弃婆罗门教,你在形式上要做佛教徒,这一点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佛在经上讲:「同不碍异,异不碍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 同是什么?觉悟,同觉,彻底觉了宇宙人生真相。事相上可以个个随著自己的缘去示现、去表演,才形成这个社会和法界多彩多姿,我们今天讲真善美慧,多彩多姿。如果我们在这些形相上执著,一定要讲这是佛教徒、那是外道,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外道,心外求法,我们说他迷,我们自己已经迷了。这是许许多多学佛人,一生不能够契入佛境界,不能够入佛知见,原因之所在就是分别执著。最怕的我们穿上这衣服,走到哪里我就是老大,所谓是方袍圆领一穿就是人上人,人家见到我们要合掌称上人;其实我们有上人之名,实际上是下人,不是上人。贪瞋痴慢,妄想分别执著,一丝毫都没有减少,求人家恭敬供养,将来拿什么去还人?我们看看诸佛菩萨,在经典上看,对待一切众生那么样的谦虚,平等的恭敬,我们没有留意,没有放在心上,没有认真去学习。学的是贡高我慢,轻视别人,这是犯了大错误。 所以学佛、学道从哪里学起?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从这学起。哪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不但有情众生是诸佛,无情众生也是诸佛。一切众生并不是只讲有情,无情也包括在内。我们在《华严经》看到,讲无情的众生,桌子板凳是善知识,香炉蜡台是善知识,这是讲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怎么称它是善知识?法性上说,表法上说;我们从表法上觉悟了,它就是我们的老师,它就是代表一个法门。我们看到一个蜡台,燃烧一枝蜡烛,一看心里觉悟了,应当要「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我们从这里学到了。照耀别人是为别人服务,牺牲自己为别人服务,这从蜡烛学来的。从香炉上也学到这个意思,香是用香味供养人。蜡烛是用光明供养人,尽自己的能力供养一切众生,表这个意思。我们懂这个意思,蜡台怎么不是善知识,香炉怎么不是?当然是善知识。以自己的本能,全心全力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执著,没有任何条件。 我们今天看这个悲惨世界,看到世人这么多的苦难,如何帮助他?讲太深的道理他不懂,他也没有那么多长的时间学习,偶尔接触几分钟、几十分钟时间,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东西,他能接受的东西传递给他。什么最重要?爱心最重要,平等的爱一切众生,这里头决定不能有高下,无条件的施舍。施舍用现在话讲是服务,帮助别人,无条件的服务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付出真诚的爱心,若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天下太平。不能讲得太多,没有那么多时间讲得太多,最重要就这两句话。我们劝别人,我们自己本身要做到,做不到劝别人没用处,别人家会说:「你只会说,你自己都没做到。」我们自己要做到,要做出样子给人看。言说是法门,做出样子也是法门,言说是方便,做出榜样还是方便。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比前面一个意思深。第三个意思讲得更深: 方者,秘也。便者,妙也。】 这个浅深,的确是随著自己修学境界不同,你体会的不一样。『秘』,不是秘密,给诸位说,佛法里头没有秘密,秘密总不是好事情,见不得人才有秘密。佛法这个秘是深秘,理太深了,事太广了,一般人没有办法理解,必须要长时间的教学薰修、参悟,逐渐逐渐才能理解。这是深秘,它不是秘密。『便』是妙,『妙』是巧妙,善巧。 妙达於方,即是真秘。前二释并非今品意,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 前面两种解释意思浅,最后这个解释才是,『前二释并非今品意,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青莲法师给我们说的是不思议方便为用,这个秘就是不思议的意思,本经的作用无量的深广。当然这三个意思,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经的真实的作用,真是第三个意思,但是显示在形象上,是前面两个意思。何以有前面这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都是从第三个作用里面生出来的。我们也晓得这个意思,前面讲的「巧用诸法,随机利物」,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两句话就是契机契理,我们接引一切大众,很希望做到契机契理,而实际上我们做不到。我们也知道佛有无量法门,门门都能帮助人明心见性,《般若经》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而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依旧有高下,依旧有浅深,有很多的差别,这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我们对第三个意思没有透彻,『妙达於方』这一句没透彻,这一句透彻之后,法法就圆融了。 「妙达」这两个字,达是达到,妙达就是宗门的明心见性。「方」是秘,秘是自性,在有情分上是佛性,无情分上是法性,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你能够见性,那当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性才是真秘,真正的深秘。前面两个,无论是你自己修行,或者是你教化众生,你都能够真正做到善巧方便。自己修行有善巧,功夫得力,烦恼轻智慧长,这是一定的道理。烦恼天天在减轻,智慧是天天在增长,所以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也就是你的生活当中法喜充满,你不入这个境界,生活总在忧患烦恼里面。同样生活感受不同,一个是充满法喜,一个是充满忧患,这是迷悟不相同。我们把下面的文念一念: 亦可具足用彼三意】 虽然说三个,实在讲一而三,三而一,刚才讲后后深於前前,后面可以包括前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