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就想,普贤跟文殊是毗卢遮那佛的后补佛,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是弥勒菩萨,他们两个人是毗卢遮那佛的后补佛,就跟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后补佛一样。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之等觉菩萨后补佛为什么还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没有道理!他们都是达到了顶尖,到那个程度还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怎么想都想不通。你说是他方世界的等觉菩萨后补佛念佛求生净土还情有可原,这是华藏世界,是达到登峰造极了!到以后,我们在经典里面找来找去只想到一个理由,那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速。譬如在华藏世界,等觉菩萨成佛要用一劫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大概只要一、两天的时间,这是事实,这是文殊、普贤不能不去。第二个用意就是为我们,也可以说为十方法界的一切众生做榜样,告诉我们现身说法的,「我都念佛求生净土了,你们还不去吗?」这两个意思都是真实的。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对於净宗是没有话说了,死心塌地,百分之百的接受了。很难,很不容易,搞了好几十年才肯定这个法门。 所以晚年,我《华严经》不讲了,过去所有讲的大经大论统统都放下了,专讲《无量寿经》,专讲净宗经典,这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益,我们决定求生净土。所以讲这部经,自利利他。对大家来说,我介绍这部经给大家,对得起你们,如果我不讲这部经,我给你介绍《法华经》,给你介绍《华严经》,是不错,无论理论、方法、境界都是上上乘的,但是你这一生未必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六道轮回的问题。如果依旧还搞六道轮回,你这一生就空过了、白过了。到多生多劫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你会骂我,「净空法师不是好人,当年你知道《无量寿经》这么好,你为什么不介绍给我,你要介绍《华严经》给我?」现在你不懂,到以后你会懂。我今天介绍这个法门,你不接受,你在六道轮回打了几个转,过了无量劫再碰头见到我,你会很惭愧,「法师,我对不起你,当初我没听你的话,你看我受这么多苦头」,那个味道不一样。所以我们介绍这边人的,布施供养一定是第一等法门,这才对得起诸佛菩萨,对得起大众,这是最近这些年来专门弘扬这部经典的道理在此地。 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我讲经到今年三十七年了,这三十七年当中,我没有离开讲台,平均一个星期至少有五次,这是平均来说,一个星期至少五次讲经,没有中断过。无论讲任何经论,这个法缘没有讲《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法缘殊胜,这是接近我的同修,我这一提起,都会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这部《无量寿经》,法缘真的是无比的殊胜,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可以说走遍全世界,大家听到这部经的时候能生欢喜心,实在讲不是我讲得好,实在是佛力加持,佛光注照。讲其他的大乘经典只是一尊佛、两尊佛的加持,讲这部经典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我们粗心大意觉察不出来,但是感觉得很欢喜,就是没有讲经,坐在这个地方也觉得很欢喜,这是佛光注照,佛力加持。如果没有佛力的时候,这个境界是不可能。我相信老同修都会有这个体会,这个体会在佛门一般讲「感应」。所以从许多地方来证实,我们得三宝加持是无比的深刻。 我们采取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本子。《无量寿经》,佛经传到中国来,它是最早期传来的,在汉朝时候,这部经就传到了中国。在中国的译本,从汉朝到宋朝这八百年间总共有十二次翻译,所以一切经中翻译最多的,没有超过《无量寿经》。中国人最熟悉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称《金刚经》,《金刚经》的翻译有六次,有六种译本。《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翻译最多,可是从宋朝以后,译本当中有七种失传,流传到现代只有五种,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的,搜集在藏经里的有五种。因为翻译的本子多,而且翻译的内容不一样,出入很大,这在译经体例里面是决定不许可的。同一种译本,三个人译当然是三种不同的本子,五个人译是五种不同的本子,它的不同只是在文字上不同,意思决定是相同的,大同小异。像我们现在看《金刚经》的六种译本就是大同小异,文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出入。唯独《无量寿经》的译本出入太大了,最明显的,阿弥陀佛发的愿,汉译的本子是二十四愿,唐译的本子是四十八愿,宋译的本子是三十六愿,这么大的差别,这翻译怎么讲也讲不过去的。所以以后古人看到的时候就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部经一定是多次宣讲才会有这个情形,所以梵文的原本不一样,以后我一研究,果然没错。诸位必须要晓得,世尊当年在世无论讲什么经就讲一次,从来没有讲过第二遍的,唯独这部经,现在仔细去观察古大德的考究,最低限度世尊讲过三次,失传的本子我们没有看到,如果看到可能还不止。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这部经,可见得这部经重要,若不重要,为什么讲好多遍?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世尊苦口婆心,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不要搞来生,当生成就的佛法。 版本多,版本不同,那叫我们到底依哪个本子?这确实带给我们修净土的人困难。因此,唐以后修净土的人,大家就不念《无量寿经》,专门念《阿弥陀经》,就是因为《无量寿经》的本子太多,无所适从,不知道依哪个本子好。何况在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经书要靠手抄,流通的数量少,而且抄本也很不容易得到,这是困难之处。於是就有人想起来了,做会集本,把各种版本统统搜集起来重新编排,编一个新的本子,这几种本子里有重复的,重复的去掉,有不同的统统集合在一起,那这一个本子就把五种本子全都看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最初做这个事情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王龙舒居士第一次做《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他这个本子一直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称它作《大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就是王龙舒的会集本。 龙舒居士是位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宋朝人,是一位在家居士,他考取进士,他得了功名,进士及第。那时候秀才、举人、进士是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大学里面的学士、硕士、博士,他是拿到博士学位的。他的家庭环境还不错,又喜欢佛法,因此他没有做官。虽然拿到学位,中了进士,没有做官,一生的工夫都用在佛法上。他的注疏也不少。以他的身分、地位、学识、财力,在那个时代这五种本子他只看到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他一生没见到过,所以他的会集本里头是四种原译的会集本。我们以后知道《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个本子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文,其他的四种本子里没有,因此他这个本子的会集就不完备,有缺漏的,这很遗憾的事情,但是会集的构想非常之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