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三集)(3)

礼跟敬常常连在一起的,「礼敬诸佛」,人人都有礼,社会就和谐,矛盾化解了,冲突化解了。你想骂人、责备一个人,人家给你深深一鞠躬,你口就开不开了;你看到那个人有礼貌,在从前,趴在地上给你磕三个头,你还有


  礼跟敬常常连在一起的,「礼敬诸佛」,人人都有礼,社会就和谐,矛盾化解了,冲突化解了。你想骂人、责备一个人,人家给你深深一鞠躬,你口就开不开了;你看到那个人有礼貌,在从前,趴在地上给你磕三个头,你还有什么话说?所以中国人古时候称为礼义之邦,和谐社会。中国的社会教育是礼教,礼跟义是连著的,是教礼、教义。在佛法里面,《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福,第一条就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敬师,这是中国特色的根本。中国人他是怎样学成圣贤君子?就是从这个根里面做出来的,孝亲、尊师。尊师是重道,内心里面把道看重,这是我们现在讲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是仁义,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孝亲尊师。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是功利主义,跟我们恰恰相反,西方人认为富有就乐,中国不是的,中国贫而乐,富就更不必说了。外国人贫他就苦,中国人贫他还是快乐,没有不快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幸福。

  所以礼跟敬,是我们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入门之处,没有礼、没有敬你永远不能入门。老师教学,早年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这个人他有十分诚敬对老师,真诚、恭敬到老师这个地方来求学,老师要教他九分,他有十分的心,教他九分,老师对不起学生,你没有能满足他,你打了折扣。如果这个学生只有一分诚敬,老师不会教他两分,为什么?他只能接受一分,你再加他一分,漫出来了,他不能接受,那叫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老师如何看出学生诚敬?就在平常礼敬上,很重要。老师不是神仙,没有他心通,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你外表的是你内心的反应。首先观察你诚不诚实,诚实是第一个条件,再观察你孝不孝顺,然后你再观察他对长辈恭不恭敬,要客观的观察。对长辈都尊敬,对老师当然尊敬,这个尊敬是真的,出自於内心的,真诚心,不是装出来的,那老师就得认真教他。

  我早年在台湾亲近这三个老师,那个时候真是贫穷潦倒,连吃饭都有问题。很想学一点东西,经济条件不够,上学缴不起学费,自己要谋生要养自己,收入非常微薄,仅仅够生活而已,没有多余的。听说方东美先生在台湾是个很著名的哲学家,在台大授课。我们就打个妄想,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目的是希望旁听他的课,他能够答应我旁听他的课。我写的信是毛笔工工整整写的,很规矩,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不长,两千多个字,也是用毛笔工楷写的,这是什么?这是诚敬。寄给他,一个星期之后他回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去见面,我就准时到他家里面去拜访。见面之后,我们很恭敬,这是心目当中最佩服、最仰慕的一位大德。他让我坐下,问我家庭状况,问我过去的学习。我告诉他,因为抗战,战乱逃难,这期间当中失学三年,我只念到初中毕业。他看著我:你有没有骗我?我说:我说的是真话,不敢骗老师。他就说:你写的信,你写的文章,我们台湾大学学生写不出来。所以他怀疑我欺骗他。我就给老师说,虽然失学,没有在学校念书,我很喜欢读书,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书本,喜欢读书。这他才明了。然后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诸位要知道,六十年前,「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老师这些话,这是凉水浇头,我希望是去学校旁听他的课,这他老人家明显的拒绝了。我听到很难过,表现得当然很沮丧。大概五分钟之后,他告诉我: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作梦都不敢想的,没有缴学费,没有一丝毫的供养,他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他到家里单独教我,我们受宠若惊。

  大概二十年之后我才恍然明白了,他为什么?那就是诚敬心,大概他所遇到的学生,没有像我对他这么恭敬的。就证实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那表现得十分诚敬。所以单独教我,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一个星期两个小时。我工作,也只有星期天有时间,到他家里去上课。我对佛教认识就是他介绍的,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他从西方哲学讲起,讲到中国、讲到印度,最后是讲佛经哲学,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闻所未闻;「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才把我们以前对佛教那个误会化解了。以前我们都认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多神教,比基督教都比不上,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它什么都拜,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属於低级宗教。才把这个观念转过来,真不容易。我很好奇,我说老师,你佛经哲学从哪里学来的?我们能相信他。他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年生病了,抗战八年,生病他在峨嵋山养病。那个时候讲峨嵋山我还不知道,没去过,终於在二000年,我上了峨嵋山。我陪同新加坡九个宗教的代表团到中国去旅游、参访,由中国宗教局接待,派了一位司长、一位处长全陪,安排我们到峨嵋山去参访,确实那个环境非常之美、优雅。他告诉我,在峨嵋山养病的时间很长,好像住了几个月,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那个时候连电话都没有。他什么东西都不能看,看书也看成习惯了,喜欢读书,只有佛经,他就在那里看经,愈看愈有味道。养病期间当中,他认识了佛教,所以他肯定佛教是哲学,佛教不是宗教,把这个观念介绍给我,我也继承他这些观念。

  我在认识佛教不久,大概还不到两个月,很幸运我认识了章嘉大师。我说,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这是好东西,这是大学问,我向大师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佛法的境界?他教我,「你学佛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要不认识他,你很容易走岔路」,中国人讲走弯路,可能把路走错了,你首先得认识他。叫我去看《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种书在台湾当时找不到,只有到寺庙里面去找《大藏经》。从《大藏经》里面找到,我们抄,没有这个书卖,抄,把它抄出来,好在分量都不太多。从这个地方就认识了释迦牟尼佛,佛是什么意思?佛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菩萨就是中国人讲的贤人,印度话跟中国话不一样,就这么个意思,所以才明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知道他是王子出身,聪明好学,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在当时印度,确实是文化、学术在全世界那是最高峰的一个时代,无论是宗教,印度宗教很多,学术学派也很多,都有辉煌的成就。他们学习的特色都著重禅定,所以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是古老婆罗门教所传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释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修得非常好。在禅定当中,空间维次就没有了,突破了空间维次,所以他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整个的六道,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六道上面有二十八层天,下面是畜生、饿鬼、地狱,全都看见了。只要你修学这个方法,你就能看见,所以这个决定不是骗人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