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三集)

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
主讲人:净空法师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量寿经》菁华第一段,这段经文是《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经文的第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一句就是净土宗的修学宗旨。古大德将「普贤行愿品」最后一章,也是最后的一卷,单独提出来流通,并且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学习经教的同学,也许知道净土四经这个说法。把它附在三经之后,是清朝末年咸丰年间魏源居士他做的。这个做法很值得赞叹,让大家明了净土跟《华严》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在更早的时候,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说过,说过不只一次,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相信这也许给魏源居士的启示,他将「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净土五经,这五经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都熟知,净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师印光大师,这第十三代。印光大师将《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第二十四「大势至圆通章」,把这一章经取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就变成净土五经。

  我们再想想,我们能不能再找一个东西放在后头变成净土六经?找不到,为什么?它已经圆满,真的是圆满了。为什么?四经等同《华严》,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修什么?就是修「普贤行愿品」。为什么说到「大势至圆通章」圆满了?「大势至圆通章」实际上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我在早年讲经,都称它作净土宗的心经,简单扼要。如果说《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六百卷《大般若》归纳起来就是《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展开来就是六百卷《大般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说的。所以《心经》念的人很多,懂得人不多,为什么?如果真的懂了,六百卷《般若经》你全就通了,这是真的。可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不仅是净土宗的心经,它可以说是一大藏教的心经,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的核心宗旨说的什么?就是「大势至圆通章」。这个由来,历史很久了,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他老人家讲,「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这个世间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出现在十法界,每一尊佛的刹土都有十法界,一切诸佛出现在十法界、出现在六道,他说什么?就是说弥陀净土。「大势至圆通章」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修净土。「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果;「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因,你看看念佛是因,见佛就成佛了,成佛是果。所以印祖把这一章拈出来就圆满了,以后再不可能有六经出现。我们明白古来的祖师大德这样的用心,我们对这个法门就肯定了,坚定信愿,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这一句经文说明了,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从下下品到上上品,下下品是凡圣同居土,上上品是实报庄严土,皆修普贤之德。我们就晓得了,净宗跟华严是一不是二,难怪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讲个中本,那当然还有个小本,小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是一而三、三而一,略说就是小本,细说就是大本,而《无量寿经》折衷,便於受持。这个意思就是说,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是从十住说起,十信不说,为什么?十信没出十法界。十信圆满,上升到初住,就超越十法界,生到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是法身大士,真的成佛,这不是假佛,真成佛了。可是这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要随普贤菩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是华藏世界。早年我住在新加坡,有同修问我,极乐世界跟华藏世界他辨别不清楚,这两个世界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殊胜?我给他举个比喻说,你就好懂了。华藏世界好比是新加坡,新加坡城市国家,极乐世界好比是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乌节路。我说乌节路就是极乐世界,新加坡就好比华藏世界,这大家就明白了。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到了华藏,生到华藏世界也就到了极乐,是一不是二。可是十方菩萨生到华藏世界,还要跟著文殊、普贤去逛乌节路,你就晓得极乐世界是多么的殊胜。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说,大乘经论赞叹弥陀净土的有一、二百种经论,曾经说过,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圆是圆满。也就是说,圆满的佛果是从普贤行里面成就的,就是天台家所讲的圆教的佛果。我们在这一生得到人身、闻到大乘,在大乘里面又有缘分闻到净土、闻到《华严》,这实在是无比的稀有、无比的幸运,我们真正明了极乐世界是普贤愿行成就的。现在我们遇到2012,传说地球上有大灾难,普贤行能造极乐世界,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人一下觉悟了,我们来修普贤行,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灾难都化解,也变成极乐世界。诸位想想这个道理,我们就相信了,我们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具体教导,就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讲什么?它的内容讲我们现前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怎样落实普贤行,善财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这太稀有了,叫五十三参。善财跟五十三位佛菩萨来表演,把《华严经》像舞台表演的方式演出来给我们看,也就是教我们怎样学佛,学佛是个什么样子。这里面有出家、有在家,实际上出家不多,五十三位善知识,出家只有六个人,其他的全是在家的。最详细的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四十华严》,这一品经就是五十三参这一品,有四十卷经文。这品经传到中国来是完整的,没有欠缺,在中国也是把它圆满的翻出来,翻得非常好,我们有机会会在一起学习。

  下面一句讲,『具足无量行愿』,无量行愿,行是实行,我们中国人讲笃行,夏莲居老居士讲真干,行是真干;愿是志愿,佛家讲发愿,归纳起来讲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普贤行愿归纳,这四句;展开来那就是无量行愿,展开。佛家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无量太多了,四愿又太简单,所以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做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这就是普贤行愿。我们经文里面讲『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普贤行,普贤菩萨修行与其他行门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在普贤菩萨的用心,普贤菩萨所用的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普贤菩萨没有分别执著,在如来的实报土,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我们今天学普贤菩萨,真修普贤行,要怎样才像个普贤菩萨?把我们的分别心、执著心放下就像了。如果还有分别执著,那就不像,那不是修普贤行,虽然学普贤十愿,也不是普贤行,为什么?他不是普贤的心。当然普贤心是真心,我们怎么学也学不像,也学不到,可是总得方向没错,向著这个方向,对准这个目标,虽然还没有到,目标对准了,方向没有错,也算是普贤行,为什么?你将来决定会达到。那就是大经里面常常教我们的,必须要把执著放下,从哪里放起?要从自私自利放起,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那不是好东西,那是六道里面的诱惑,你要贪图,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一定要放下;最后要放下贪瞋痴慢,我们的方向、目标就正确,这几种障碍必须要排除。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