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四集)

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

主讲人:净空法师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量寿经菁华》第一段: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前面我们用了两个小时在一起学习,这句经文的含义无量的深广,无论是世法或是出世法,无不是从礼敬做起。『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诸佛菩萨『无量行愿』的总纲领。在中国古老的时候,我们老祖宗从三皇五帝就教导我们谦虚、恭敬。《礼记》里面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跟礼敬诸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不过佛经里面解释得详细、解释得透彻。我们再看其他宗教,我们在最近编辑了一本书,《世界宗教是一家》,这里面我们选择十个宗教的经典,无论哪个宗教也都把礼敬放在重要的修学项目。由此可知,礼敬诸佛非常重要。我们特别要了解诸佛的含义。经上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有情,在我们现在的话是讲动物,动物都有显著的感情反应,称为有情众生,他有分别、他有执著。第二种讲无情众生,实在说它反应迟钝一点、慢一点,不太明显。像哪些?像植物,植物有反应;矿物,矿物现在科学家证明它也有反应,不过很不容易觉察它的反应,得用科学仪器来测验才知道它的反应,可以说不亚於有情众生。佛说无情众生有法性,有情众生叫佛性,佛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明显的反应。植物、矿物,乃至於自然现象,为什么自然现象也称众生?它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也都称为众生,这众生的范围太大了。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有情跟无情,最后「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一切种智。那我们知道,一切种智是佛所证得的,菩萨证得一切种智就叫成佛,究竟圆满的佛果。由此可知,我们对有情众生要礼敬,对无情众生也要像敬佛一样的恭敬。为什么这样做?这在《弟子规》里有一段讲「谨」,谨慎,谨慎里面就是恭敬。无情,像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我们家里用的一些家具,桌椅、板凳,这都无情,我们对它如何礼敬?不是每天对它磕头礼拜,那你就完全错了。以恭敬心对待它,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我们对它的恭敬,整齐清洁,这种行为就是普贤行。

  『普贤』菩萨,他的德号,简单的说,普是「德周法界」,这我们学过《妄尽还源观》就知道了,《妄尽还源观》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菩萨德行周遍法界。贤,实在讲就是四德里面质直柔和,它说得更细,它说调、柔、善、顺,讲四个字,「调柔善顺」这叫贤。调,我们通常讲调解,就是化解,调什么?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这叫调,让自己的心性与性德圆满的相应;柔是柔和,我们处世待人的态度;善是善良;顺是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贤,贤有这四德。这四德周遍法界,这就叫普贤菩萨。那我们要记住,前面说过,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个圆成佛道,从究竟上来讲是妙觉位,从一般的来讲是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是普贤德行的圆满。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居民,我们这样讲大家好懂,极乐世界居民人人都是「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调柔善顺四德统统具足。我们今天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去,这四个字可重要了。德周法界那个德到底是什么德,不知道,这四个字说出来就清楚、就明白了,时时刻刻调顺自己的心态,务必与性德相应。

  我们讲性德,在中国是伦常、是四维八德,这是标准,展开来就是《弟子规》,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业。三皈是调顺的总纲领、总原则、总的指导方针。三皈是什么?三皈是觉正净,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换句话说,时时刻刻,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凡夫当然有妄念,肯定有的;没有,他就不是凡夫。念起不怕,这是什么?习气,它一定会起来的,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你觉悟太迟。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觉悟,这就好。第一念是贪瞋痴,第二念是阿弥陀佛,好!第二念就拉回来,这就叫觉,这叫真做功夫。念念相续,不能叫它失念,失念就疏忽了,就是说觉太迟了,妄念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全是妄念,那就烦恼起现行了。觉得快,烦恼不起现行,永远保持正念,这就对了。这都是属於礼敬,对法性的恭敬,对万事万物的恭敬。

  所以六根所缘的境界,无论是物质境界或是人事境界,决定要把它调到标准,也就是叫它与《弟子规》相应。与《弟子规》相应就是与五伦相应、五常相应,与四维八德相应。内心永远保持谦敬,自己谦虚,对一切人事物恭敬,平等的恭敬,这就是学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不但佛法从礼敬学起,我们在课诵本看到,课诵本是会集经、咒、戒律,便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早课是提醒,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训,依教修行,晚课是反省,是检点自己,我这一天当中,佛陀教诲我们的有没有做到?做到了,很好,希望明天再继续;没有做到的要改进,明天不犯今天同样的过失,这叫真忏悔。课诵仪规常常念到,你看「一心恭敬,一心顶礼」,常常看到这种句子,一心就是普贤行,为什么?一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你看看,起心动念,心不平等,心起了波浪;分别执著那更不平等,那是巨风大浪,平等是真心,这要知道。

  所以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十法界是果报,果当然有因,因太多了,《华严经》上说的「无量因缘」,这是真的。无量因缘里面,哪一个因缘最重要,主要的因缘,你要把它找来。譬如我们种植,我们种植果菜、种植粮食,因缘也很复杂,哪个最重要?种子最重要,什么样因缘具足,没有种子它长不起来,所以种子最重要。平等是成佛的种子,我们要想成佛,那就在生活里面修平等心,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平等。可是你要晓得,我起个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平等是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起个念头就不平等。这个事情真不容易,说都不容易,那做当然更不容易。净宗法门它妙就妙在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念头都归到阿弥陀佛。其实阿弥陀佛也是一个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它有个好处,为什么?能到极乐世界去,能见阿弥陀佛,等到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把阿弥陀佛放下,那就对了。不用这个方法,我们极乐世界进不去,阿弥陀佛见不到,见不到阿弥陀佛肯定就见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念佛的功德不但是无比的殊胜,微妙到极处,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微妙到什么程度?殊胜在哪里?他老人家常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这话说得好,只有真正成佛他才明了;换句话说,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虽然知道它好,他没有完全透彻了解。为什么?真理说不出来,事实的真相也说不出来,告诉我们,言语它有限的,它有一定的范围,超越这个范围真说不出来,所以有限。不但言语有限,你的思惟也有限,你的想像也有范围,这个范围比言语大,可是它不究竟。无论是理、是事,讲到究竟处你没办法想像,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两句话来说明,这都是事实真相,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来,言语道断,说不出来,你自己去体会;心行处灭,不能想,你想决定想不到。这学了大乘教就懂得,学了大乘教,我们讲第六意识,在八识里面活动范围最广,也极其灵敏,它能够缘,就是能够想像,遍法界虚空界它都能缘得到,就是缘不到自性。内,你看它能缘到阿赖耶,外能缘到虚空法界,就是缘不到性,心行处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