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四集)(2)

那自性是什么?自性才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我们用念佛的方法能不能念到这个境界?能,但是真正能到这个境界的很少,自古以来,我们净宗这些大德不多。这叫什么?理一心不乱, 净土 宗叫理一心不乱,


  那自性是什么?自性才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我们用念佛的方法能不能念到这个境界?能,但是真正能到这个境界的很少,自古以来,我们净宗这些大德不多。这叫什么?理一心不乱,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禅宗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叫大开圆解,名相不相同,它的境界、意思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念佛能成佛,这个说念佛成佛,真正功夫念到家的,不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在这个地方就成佛了。达不到这个标准,那我们就求生西方净土,到极乐世界再完成这个项目,这就对了。保证你不会堕落,你不会走弯路。这是净宗比其他法门殊胜之处就在此地,稀有难逢。

  这是说明一心是普贤行,一心是平等心,二心就有分别,三心就不恭敬。我们一般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家语。哪三心?法相宗里面讲的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这是什么?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现在我们这么多年来受大乘佛法的薰习,虽然没证得,我们明白了。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在经典里面学习,明了了,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这个东西是从真心来的。真心怎么来的?迷了,真心迷了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里面就出现这种现象,这是科学跟哲学里面讨论的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万物的起源。佛经上说得透彻,最初是什么?最初是一念不觉。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什么原因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没有原因,一念不觉里头没有时间,一念不觉里头也没有空间,这愈说愈玄了,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一念不觉,佛把它称作无明。诸位要晓得,明是自性,自性的本来面目、本来的样子是光明,所以佛法里又称这叫大光明藏,常寂光净土,那就是自性。一念不觉,这个明就失掉,就变成无明,它本来是明的,无明了。

  我们中国人也懂,你看《大学》里面讲的「明明德」,明德是个名词,明德是什么?很像佛经上讲的大光明藏,这一片光明。一片光明里头什么也没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那是自性。可是一念不觉它就变成无明。我们老祖宗讲的明明德,是不是明德不明了,在上面加个明字,明明德?明德不明,加个明才对。如果明德明,再加个明,那就也变成无明了,於头上安头。讲得真好!《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句话很难讲,用佛法来讲就不难,不用佛法那真的是难讲。自古以来,哪一个人把这一句话讲清楚、讲明白?亲民是什么意思?止於至善是什么意思?在佛法里面讲,亲民,民是万民,展开来是万物,就是《华严经》讲的「情与无情」;亲,一体,一体才亲,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止於至善,《还源观》上讲的四德,那真的是至善,二用跟三种周遍都说一体。拿这个来解释《大学》上的三纲,《大学》跟《华严经》境界平等了。

  这是汤恩比博士所说的,中国人心胸大,包容不同的文化。印度的佛教到中国,中国人接受了,接受之后确实丰富了本土的文明,儒跟道是本土的,丰富了本土的文明。讲得对,有道理,拿佛法来解释,把儒跟道都提升了。可不可以这样说?可以,为什么?佛法是讲到究竟,究竟是平等的,没有一法不平等。礼敬讲到究竟处就是一心,不能用三心二意。我们给人敬礼,里头还是三心二意,做不到一心!所以你看佛门里面的表法,佛门敬礼通常合掌,这合掌表什么意思?十个指头叫散乱,把散乱的合而为一,这就表一心,一心就是礼敬,它表这个意思。所以掌一定要合拢,它用来表一心的意思。这我们对合掌的意思懂得了,合掌是表一心。一心,当然一心一定连带著谦虚,《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都有凶,只有一卦有吉没有凶,这个卦就是谦卦。谦卦那个象是地山,你看山是在地上面,谦是什么?地在山的上面,这叫谦,很有意义。

  所以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用低姿态就对了,一切处、一切时永远保持低姿态,那你所向无不吉利。在这样吉利的行为表现,如果你还受到冤屈,别人还冤枉你,还来侮辱你,要不要忍?是要忍,还是要忍。你看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都要忍,甚至於比歌利王割截身体还厉害的那种侮辱,有没有?有,现在所谓精神的虐待。你是善人、你是好人,你念念念著苦难众生,念念念著正法久住,孝敬父母,奉事师长,还受这样的屈辱,要不要受?要受。为什么要受?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消自己宿世今生的业障,应该要受;第二个,为这个世间,在佛法讲的,《华严》讲,为法界虚空界所有苦难众生,要受。四德最后一条,「代众生苦」。你看四德第一条「随缘妙用」,第二条「威仪有则」,要做好样子给别人看。第三条「柔和质直」,这是讲处世做人的态度,外表柔和,内心正直,就是诚恳。末后一条「代众生苦」,这一条就是教你遇到逆境恶缘你要忍。顺境善缘还是要忍,顺境善缘容易起贪爱,逆境恶缘容易起瞋恨、起怨恨,所以都要忍。这个谦德之效不可思议,能忍才接近到平等,能忍才回归到一心。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在一生行谊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要能够向佛菩萨们学习。

  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搞清楚。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行为,言语是行为,动作是行为,行为犯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起心动念之处修,在言语造作里面修,这叫真修行。离开了环境,你到哪里去修?大修行人不是躲在深山里头,不是去住岩洞,不是去闭关。大修行人要跟这些世间人混在一起,在这里头练功夫,练到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成佛了。我们也看到有人住洞,住山洞,有人住茅蓬,离开城市、离开村庄,连村庄的边都不沾,找到没有人去的地方在那边修行。那是不是修行?那是修行到了家,已经成功了,不需要再接触这个环境,那是什么功夫?修行已经成功了。没有成功,说是一接触就想去闭关,就想去住山,那错误了。你在山上住了几十年再下山,一下山就被染污,为什么?你没功夫。人家在下面练到如如不动再上山,那行。不能错会意思。闭关住山修行,以前老师告诉我们,它两个条件,刚才我说是第一个,他修行成就了,他证果了,证果应该怎么样?应该像释迦牟尼佛出来教学。他为什么去住山?没人请他,总不能说我修行成功,证果了,你们应当来请我去教学,这话说不出口。说这个话是什么?说这个话是自己夸自己,错误,这是傲慢,这不是谦虚。那怎么办?住山,住山就是告诉大家,我修行成就了,可以不必在城市里去锻炼,这个阶段我已经完成,这么一个意思。所以从前人参学,去参访善知识,谁是善知识?他自己决定不承认,自己一定说我无德无能,我什么都不会,谦虚。善知识,闭关的善知识,住山洞的善知识,住茅蓬的善知识,你去找他,你有问题向他请教,他要不能指导你,你就把他关门打开,请他出来一起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闭关。从前真是这样的,这是一种人。第二种人是名气太大,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找他,他没法子修行,只好宣布闭关,这是可以的,他闭关静修。如果这两种条件你都没有,那你好好的随著大众一起修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