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三集)(2)

「普贤菩萨於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这是在大会上,普贤菩萨,这个如来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大家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就是《华严经》修行的方法,说完之后,普贤菩萨赞叹。然


  「普贤菩萨於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这是在大会上,普贤菩萨,这个如来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大家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就是《华严经》修行的方法,说完之后,普贤菩萨赞叹。然后「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此地讲的如来是自性,所以佛法平等,每个人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就是此地所讲的如来功德。释迦佛有,弥陀佛有,毗卢遮那佛有,一切佛都有,一切菩萨也有,一切众生也有,一切人有,一切畜生也有,乃至於饿鬼、地狱统统具足,平等!遍法界虚空界,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什么?花草树木有,山河大地有,遍法界虚空界统统都有。所以这个功德要赞叹,十方诸佛经多少时间?经刹尘劫,尘是微尘,一粒微尘就算一劫。这个地球上多少微尘,你能算得清吗?不是一个地球,是一个刹,刹是什么?刹是佛国土,一尊佛的教化区,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佛刹。这一个佛刹里头磨成微尘,一尘即一劫。这一劫是多长的时间?佛法里面讲,劫有大劫、中劫、小劫。小劫有好几种讲法,经上最常讲的是从人的寿命,一增一减是一劫。人的寿命最短的时候是十岁,那是平均年龄,最短的时候十岁,那时候人很苦、很可怜。每过一百年加一岁,这样加到八万四千岁,你就知道那是多少年,那可以算得出来的。然后八万四千岁那是满了,不会再高了,到八万四千岁之后就往下减,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减劫,也就是他那个时候一般平均寿命是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减到我们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是三千年,那就减了三十岁,现在平均寿命就七十岁。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多少个大劫?刹尘大劫,这是讲的大劫。十方诸佛经这么长的时间,说不能尽,赞不完的,为什么?尘刹劫确实它还是有数,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没有数。真的,佛经上讲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给你讲真话,赞叹不尽的。一定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自性本具的功德,《华严经》上所说的真是刹尘里面的一尘而已,怎么能说得尽?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如何能说得尽?说不尽!

  为什么说这些话?这些话你真正懂了,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晓得成佛好,赶快去成佛。成佛真的得大圆满,智慧圆满,功德圆满,寿命是无量寿,真正得大自在,那个福报,人间天上没得比,那才真正享受。所以你看看《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看看《无量寿经》所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佛也不过就略说说而已,我们就会非常感叹为什么在这个世间受苦受难。错了,错得太离谱,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会回头了。回头再来,那就是佛菩萨示现,来干什么?来教化众生的。教化众生有没有吃苦?看样子是好像吃苦,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住世八十岁,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我们世间人看到这个样子苦不堪言,而释迦牟尼佛若无其事,为什么?他没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是来做样子给世间众生看的!什么意思?看到希望你们觉悟,真的,善根深厚的人一看到就开悟,不必去听经、不必去学教,就开悟了。上上根人一见到就开悟,上中下根的人还不行,上中下根人要教学,所以要听教诲,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

  上根一般的都会有成就,中下根性的人就不一定,可是与净土有缘的人,能够遇到佛说这个法门,佛说这个法门真正慈悲到极处。世尊当年在世,无论讲什么经都是一遍,没有重复的,唯独讲《无量寿经》,古大德告诉我们,至少他讲过三次,他不是一次。这是讲至少,为什么?《无量寿经》在中国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曾经翻译过十二次,也就是说《无量寿经》有十二种不同的版本。可是其中有七种版本都失传,古时候没有发明印刷术,经典都是手抄本,数量很少,很容易失传。宋朝时候才开始有编辑《大藏经》,就把佛的经典收集起来编成一套丛书,分门别类把它整理出来。这个时候只收集到五种《无量寿经》,其他的七种再找不到了。这七种本子里面,里面的差别很大,所以古人讲原本绝不是一种。原本要是一种,翻译出来,当然翻译的人不同,翻译的文字不会一样,可是总是大同小异,这是一定的道理。最明显的也最重要的,阿弥陀佛发的愿,我们常讲四十八愿,这五种本子里面,四十八愿的只有两种本子,二十四愿的也有两种本子,三十六愿的一种,宋朝翻译的《无量寿庄严经》,它是三十六种。这是决定不应该的,不应该有这种现象的。为什么这么明显、这么重要的出现了三个,二十四、四十八、三十六?古大德从这个地方就肯定,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无量寿经》,至少是三种不同的本子,我们翻译出来才会变成这样子,否则的话不可能。失传的那个七种还不晓得,所以说至少,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讲过三次,这个推想是非常合理的。多次宣说,那不一样,就说明这个法门重要,这个法门跟一般法门不相同,希望我们明了之后要珍惜。

  下面普贤菩萨说,「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这就是劝我们,你要想成就性德,自性本具的功德,我们是迷失了自性,自性里无量功德现在变成什么?给诸位说,变成无量烦恼,本来是功德,现在变成无量烦恼。现在怎么样从无量烦恼再回头,再回归到无量功德?那就得修这十种行愿,这十种行愿能够帮助我们转烦恼成菩提,这就重要了。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先说礼敬。佛法,大乘,尤其是普贤行,大乘当中的大乘,第一个重视的就是礼。我们再回头想想,我们的老祖宗,在中国古圣先贤对礼重视。现代人常说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有人问过我,中国特色是什么?中国精神是什么?我说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孝」,孝道是中国特色,是中国的精神。如果细说,它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具体说明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它最重视的是仁、义、礼,为什么?它说得最多。五伦里面,君臣有义,五伦里头有义;五常里面,仁、义,你看有义;四维里面,礼、义,你看又有义;八德里头,信、义,这四科里头都有义,这对义重视。第二个,仁也是四个,五伦里面,父子有亲,亲就是仁,仁爱,所以五伦里头有;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有仁;四维里面没有,八德里头有两个,仁爱和平,仁,爱也是仁,所以它有两个仁,一个亲、一个爱。你看看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以孟子见梁惠王,告诉梁惠王不要讲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代表了儒家,「孔曰成仁」,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孟曰取义」,成仁取义。礼讲了三个,这对礼就重视,四维里头,礼义,头一个就是礼,礼义廉耻;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有礼;八德里头有礼,讲了三个,这都是最重视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